《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 解文毅公全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十六卷,詩五卷,明解縉撰。縉(1369~1415)字大紳,吉水(江西吉安)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進士,授中書庶吉士,永樂初為侍讀,直文淵閣,預機務,進翰林學士,主持修纂《永樂大典》,出為廣西參政,后為人所讒,下獄瘐死。
解氏少年時即受知于明太祖,后長期為皇帝近臣,故解詩多應制題贈之作。這些作品詞藻華麗,對仗工穩,如“魚龍變化九天闊,草木敷榮大地同”(《武英殿喜雨》);“星斗遙臨花外落,旌旗只在仗中看”“天門掩映鶯花曙,黃道澄清淑氣寒”(《早朝》二首)。但這些作品除了展示明初開國氣象外,沒有多大意義。永樂間解氏多次受人讒毀,屢遭貶斥,使他對封建統治者的殘暴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些在其晚年作品中有較深入的反映,表現了位至卿相大臣們的悲劇。“有淚莫泣鮫人珠,有足莫獻荊山玉。赤心徒使按劍看,至寶翻令笑魚目。千金蹈海稱達人,五噫出關東去秦。負芻無復遇知己,空歌白石南山春。楚卿相棄復何有,於陵甘作灌園叟。雜懸偶集魯東門,惆悵胡能事杯酒……”(《長歌行》)詩中反映了作者對“忠無不信”封建道德的懷疑。《行路難》更是表現出深沉的憂憤:“驪龍有珠在滄海,勸君逆鱗無浪批。子推介山下,屈原湘水湄。當時鑿枘一不量,至今憔悴使人悲。行路難,難為言;滄浪一曲且歸去,長安大道橫青天。”從中可見處于統治集團高層人物的悲哀。解氏才氣縱橫,其古體歌行慷慨淋漓,詞氣豪邁,類于李白、杜甫。特別善于起句,“君聞學士真風流,豪氣直與元氣侔。金鑾殿上拜天子,叱呼寵幸如蒼頭”(《采石吊李太白》);“金陵客舍驚秋早,故舊相逢即傾倒。未詢市上新富兒,且訪山中舊遺老”(《題龍山李氏行樂圖》);“有美人兮彈素琴,天風落指生徽音。大弦泠泠小弦作,九皋仿佛聞唳鶴”(《聽琴歌》)。這些篇章,起句突兀,仿佛暴風驟雨,突然來自天外。
解縉詩豪宕豐贍,恣縱放逸,早年作品比較率易、粗糙。民間關于解氏的傳說故事很多,其詩也為人所竄亂,一些不經之作也竄入解集。
明嘉靖間羅洪先與解氏從孫桐輯成《解學士文集》十卷,現仍有流傳。清康熙間解氏十世孫解悅加以補葺校刊,盡為十六卷,刊刻印行。乾隆間有敦仁堂刊本。另有明天順初黃諫輯本,作三十卷,未見。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田間詩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金元部分·道園學古錄》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