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國佛教·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在佛教傳入西藏地區以后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佛教分支。除在西藏地區流行外,還傳入蒙古、土、裕固、怒、錫伯和納西等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鄰近一些國家。
公元7世紀左右,西藏從中國內地和印度傳入佛教。佛教在西藏的發展分為前弘期和后弘期。
前弘期佛教大約開始于7世紀中葉,歷時200多年,其間經過了松贊干布、赤德祖贊、赤松德贊和赤熱巴巾的大力扶植和發展。
松贊干布(617? ~650)之前,西藏已經有佛經和佛塔傳入,但當地原始宗教——苯教的勢力強大,抵制佛教。松贊干布主動遣使迎請佛像,又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為她們帶來的佛像分別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又在拉薩周圍建12所寺廟,請漢族和印度、尼泊爾僧人譯經,并根據佛經中的十善戒思想制定部分律法條例,但未建立僧伽制度。
赤德祖贊(704~754)是松贊干布之后的第三代王,他派人赴印度求法,并修建神殿供奉取回的經卷。他迎娶唐朝金城公主,漢地佛教隨之傳入。又派人到岡底斯山迎請印度密教學者佛密和佛寂,但兩人沒有受請。他還收容了因避亂而流到西藏的西域僧人。晚年派人到漢族地區取回大量經典。但赤德祖贊死后,信奉苯教的舊貴族發動了禁佛運動。赤松德贊(742~797)執政后,廢除了禁佛令,復興佛教,禁佛時隱藏的佛經被重新取出。他從印度請來寂護和蓮華生,寂護宣講十善業、十八界、十二因緣等思想,蓮華生擅長密咒。自蓮華生之后,許多印度密宗咒師紛紛進入西藏。他還營建桑耶寺,建立僧伽制度,度藏民出家。又組織譯經和講學,倡導修行,召集佛教徒和苯教徒辯論,使苯教以理論粗劣而居于劣勢,達到興佛滅苯的目的。還組織漢僧與印僧討論以便統一信仰。經過赤松德贊的大力扶植,西藏佛教開始以完備的形式傳播(圖36)。
赤熱巴巾時期,佛教得到進一步發展。赤熱巴巾請印、藏高僧統一佛教名詞,匯編梵藏佛教辭典,編定已譯三藏目錄,給每個僧人分配七戶居民供養,稱七戶養僧。他還令行政制度依經律為標準,使佛教代替苯教而成為國教。他最后被反佛勢力謀殺。他的兄長朗達瑪上臺后,推崇苯教,又下令禁佛,使佛教沉寂一百多年才重新傳入,開始后弘期。
后弘期佛教是藏傳佛教的正式形成時期,佛教經過和苯教的長期斗爭,互相融合和滲透,已經成為西藏的統一宗教,稱為喇嘛教。喇嘛是上師的意思,指有地位、有學問修養、能為人師表、指導人們修行的高僧。前弘期佛教主張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寶,后弘期佛教則強調四皈依,除皈依三寶外,還要皈依上師。
一般認為,后弘期佛教開始于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這一年,西藏山南地區首領、桑耶寺寺主意希堅贊派10人到當時比較盛行佛教的多康(今青海西寧一帶)求取佛經,返回西藏后大量建造寺院,度僧傳戒。同時,阿里地區首領意希沃也遣使去印度、克什米爾學習佛教,延請高僧,使佛教在西藏復興和發展。這一時期的主要佛教活動,除建寺外,就是譯經。傳譯工作到13世紀初基本結束,譯出的主要是印度波羅王朝流行的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典。這些經典被收入后來編成的甘珠爾和丹珠爾中。甘珠爾指佛語部經典,包括顯教和密教的經部和律部。丹珠爾指論部經典,包括經律的闡述和注疏、密教儀軌和其他部分。1680年刻成的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中,有甘珠爾1 055部,丹珠爾3 522部。1730年刻成的德格版中,有甘珠爾1 114部,丹珠爾3 559部,還沒有收入西藏各派高僧的著述。在譯經的基礎上,后弘期佛教產生了許多教派,較大的派別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較小的則有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郭扎派、夏魯派等。苯教在后弘期與佛教融合,其中的一部分也成為佛教的一個派別。各派依據的經典不同,教義也各有差別。
寧瑪派的“寧瑪”是古舊的意思,因遵循前弘期流傳的舊密咒而得名。由于該派僧人都戴紅色僧帽,又稱紅教或紅帽派,是傳入西藏的密教吸收苯教后形成的最早的教派。在前弘期所傳的密教以秘密方式傳播,而且雜有許多苯教的內容。寧瑪派在秘密傳播的過程中,比較分散,直到8世紀因“三素爾”即素爾波且父子三代的系統組織,才形成宗派。
寧瑪派依據的經典中,根本密典有18部,通常奉行的有8部。它的判教為九乘,由低級到高級分別是顯教三乘、密咒外 三乘和無上內三乘,以無上內三乘中的第三無極瑜伽乘為最圓滿法,也就是寧瑪宗的大圓滿法。
大圓滿法是寧瑪派的正傳教法,強調眾生本來具有清凈心,“空明覺了”,空指心體本來空寂,明指心體光明普照,覺指心體本來覺悟,了指心的清凈,這樣的心本來具足一切法,稱為“圓滿”。了悟這個心就是最大的方便修行法,稱為“大”。大圓滿法分為心部、界部和教授部三部分,心部偏重講心空,界部偏重講心明,教授部則亦空亦明。
寧瑪派的著名寺廟有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西部的竹箐寺和噶妥寺等。寧瑪派于14世紀傳入不丹,后又傳入尼泊爾,20世紀傳入印度和歐洲。
噶當派的“噶”指佛的教誨,“當”是指對僧徒修習的指導,即用佛的教誨來指導人們接受佛教道理。該派由阿底峽(982~1054,一說980~1052)和仲敦巴(1005~1064)正式創立。仲敦巴的三大弟子又分別形成三個支派,即教典派、教授派和教誡派。教典派把 一切經論作為解脫的方便,注重經典的學習。教授派則重視師長的教授指導,注重修持和密法。教誡派注重佛的教誨。噶當派的一般特點是顯教和密教雙融,而后弘期初,佛教界顯密分歧,因此噶當派對后世藏教影響很大。15世紀初并入格魯派。
噶舉派的“噶舉”是佛語傳承的意思,傳教方式為師徒相承,口語傳授,耳聞心會。因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衣而俗稱白教。在11世紀中由瑪爾巴(1012~1097)創立,分塔布噶舉和香巴噶舉兩系,香巴噶舉在14~15世紀間消失,塔布噶舉以后又發展出四大八小的支系,其中的噶瑪噶舉創立了活佛轉世制度和黑帽系、紅帽系轉世制度。噶舉派的教義以中觀論為基礎,注重大手印傳承,不重經典。主要寺廟有止貢寺和四川的八邦寺等。
薩迦派的“薩迦”是白土的意思,該派的主要寺廟薩迦寺建立在灰白土上面,故稱薩迦派。又因寺墻上涂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紋,俗稱花教。創始人為昆 · 貢卻杰布(1034~1102)。他的兒子貢噶寧布(1092~1158)使該派正式確立體系,稱為薩迦初祖。五祖帕思巴(1235~1280)是很有影響的人物,被忽必烈(1215~1294)封為國師。元朝設立掌管佛教和西藏事務的總制院后,帕思巴任總管。元至元二年(1265),他回西藏建立政教合一的薩迦派地方政權,又因制定蒙古族新文字有功,升為帝師,封號大寶法王,以后形成了元代的帝師制度。薩迦派的傳承分為血統和法統兩支,主要教義是道果法。14世紀中葉,因元王朝的衰落而失勢,后來被噶舉派的帕竹支系取代。
格魯派又稱甘丹派,因為該派的第一座寺院為甘丹寺?!案耵敗笔歉实け佤?,即甘丹寺派的簡稱“甘魯”再轉音而成的,是善規的意思。因該派是主要依據噶當派教義而建立理論,因此也稱新噶當派,又因該派僧人衣帽均是黃色,所以俗稱黃教。創始人為宗喀巴(1357~1419)。
宗喀巴生于青海,從小就學經,受沙彌戒,17歲時進藏深造,學習各派顯宗和密教經典,倡導宗教改革。他提倡并宣傳戒律,并戴黃帽以示復興并嚴守戒律。他聯絡各方勢力,并撰寫理論著作,從事宗教活動,聲望日增。1409年在帕竹地方政權的支持下,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舉行規模宏大的祈愿法會,僅各宗派僧人就有1萬多人參加,會后建立甘丹寺,創立宗派。
格魯派教義以龍樹《中論》為基礎,從緣起和性空兩方面解釋世界,修行上主張止觀并重,尤其重視戒學,顯密兼行,由顯入密,以顯為因,以密為果,其學經制度也是先顯后密。
格魯派正式實行活佛轉世和班禪轉世制度。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索南嘉措(1543~1588)成為轉世靈童,萬歷六年(1578),受蒙古上默特部首領贈予的達賴喇嘛尊號,意為智德廣深如海無所不納的上師。索南嘉措定為達賴三世,前二世為后人追封。清順治十年(1653)清廷封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為達賴喇嘛,從此,達賴轉世須受中央冊封。達賴五世的老師羅桑確吉堅贊在清順治二年受蒙古和碩特部首領贈予的班禪博克多尊號,“班禪”是大學者的意思,“博克多”是一種尊稱。羅桑卻吉堅贊被定為班禪四世,前三世為后人追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廷冊封班禪五世羅桑意希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珍寶的意思。此后班禪轉世也須中央政府冊封。乾隆十六年(1751),清政府正式授權達賴七世格桑嘉措管理西藏地方制度,格魯派終于成為執政的宗教,完成了政教合一制度。現在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為第十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為第十世。
格魯派的著名寺院除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外(圖37)還有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等。
中國佛教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儒教和道教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佛教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各朝政府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大力扶植和支持。雖然歷史上發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但每次滅佛之后,佛教照例是更迅速地發展起來。由于佛教在政治上有利于國家的利益,而且其出世的精神和儒教的入世、道教的避世形成互補的文化圈,因此,佛教能夠成為官方文化的三極之一,以儒教為主,佛教和道教為輔,構成官方的意識形態。但佛教對儒教和道教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其實際地位比較特殊。
佛教傳入中國后就引發了一場持久的三教之爭。儒教對佛教從政治、倫理和經濟上進行批評,也有人主張佛儒合流。從唐朝開始,儒家學者受佛教的影響已十分明顯,他們自覺地利用佛教的思想方法和理論內容來建構自己的思想體系。李翱(772~841)以佛學的方法來修養儒家的心性,他的復性說就與佛教的佛性說有聯系。韓愈(768~824)的道統論則受佛教的法統論影響。宋明理學有“儒表佛里”之稱,足見佛教對理學的影響之深。程朱理學吸取華嚴、天臺等宗的思辨方法論較多。陸王心學則側重于吸收禪宗的思想,因此朱熹稱陸九淵為禪。王夫之(1619~1692)著有《相宗絡索》一書,對唯識宗作了獨到的闡釋。近代哲學也很注意佛學。龔自珍(1792~1841)、譚嗣同(1865~1898)、章太炎(1869~1936)都對唯識宗精心研究。道教在對佛教長期進行批評的同時,也注意吸收佛教的長處,道教在建立過程中,其經典編集、組織結構、儀法儀軌等都受到佛教的影響。
中國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形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文化形式包括中國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筑、武術、氣功、教育、飲食等。
中國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文論、散文、詩歌、小說和戲曲。中國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隨著佛經的漢譯而開始的。從文學的角度看,佛經本身就具有文學性質,其中含有許多譬喻、偈頌和民間故事等,充滿了夸張的想象和神奇的變幻。佛教界也有一批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高僧,他們寫下的許多論說佛理的文章本身往往就是中國文學的重要成果。中國佛教為中國文學提供了寫作技巧,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借鑒,豐富了中國文學的題材內容和語言詞匯。從文論和散文方面看,佛教推動了兩者的發展,在六朝時,不注重修辭之美的議論文還不被認為是正規的文章,而在唐宋時議論文已經很普及了。佛教的議論文注重概念和思辨,這為唐宋古文運動所吸收。佛教的文風也影響了散文的風格,對糾正只重華麗辭藻的形式主義起了很大作用。佛教給中國文學帶進許多新概念、新詞匯,也賦予許多傳統詞匯以新的含義。在詩歌方面,佛教促進了詩歌的通俗化。佛教宣傳過程中,為了使教理通俗易懂,常運用一些詩偈,這影響了傳統詩歌的通俗化。佛教還促進了哲理詩的產生。佛教的詩偈,平易中隱含著深刻的佛理,詩歌中有一部分也向這個方向發展。由于禪宗的影響,許多詩歌追求內心的體悟,抒發無欲恬淡的自然意境,形成所謂禪詩。在小說方面,佛教為小說提供了無窮的素材,出現了許多以佛教為內容,宣傳佛教思想的作品。佛教又為小說的創作提供了思想基礎,像《金瓶梅》和《紅樓夢》等作品,都是通過人物故事表現佛教所宣揚的因果報應,人生無常等觀點。佛教對戲曲的影響與小說有相似之處。佛寺中的舞樂是傳統戲曲產生和發展的因素之一,同時,許多戲曲題材也取自佛教。民間文學也深受佛教影響,民間文學中的變文和寶卷就與佛教有關。
中國佛教在舉行法事儀式時,常配以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聲樂有獨唱、領唱合唱、齊唱和輪唱等各種方式,聲樂的曲調則又分為贊、偈、咒、白等4種。器樂則主要演奏各種佛曲。中國佛教音樂對中國民間的說唱音樂、音韻學,以及樂律、音階和字譜學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佛教思想也成為民間音樂的重要素材。
中國佛教的繪畫藝術主要包括佛畫和壁畫。佛畫就是畫佛像或菩薩像,梁代的張僧繇、北齊的曹仲達、唐代的吳道子都創造了佛畫的獨特風格。壁畫多見于各地石窟中,以佛經經變故事、凈土變相和佛、菩薩像為主要內容,佛畫和壁畫本身就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組成部分,佛教繪畫改變了中國繪畫的固有形式,佛學思想還對繪畫思想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促進了以表現清虛淡泊、天真自然的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種的出現,這一點,禪宗的影響特別明顯。
中國佛教的雕塑藝術包括有石窟造像、摩崖造像、金銅造像、木刻造像、夾纻干漆造像和泥塑等。雖然受到印度犍陀羅和笈多風格的影響,但也有民族風格,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國佛教建筑包括寺和塔兩大部分,佛寺有普通寺院和石窟寺等形式。前者大多采用中國宮殿式結構,有些則是采用當地民居格式。后者也未完全照搬印度格式。佛教理論對中國傳統建筑理論有一定影響,佛教的地、水、風、火“四大”論很受作為建筑理論重要內容的風水學說的推崇,佛教的出世觀也影響了傳統建筑的選址。佛塔也大都按中國民族格式建造,以方塔和八角形居多,少數仍為印度的覆缽狀或圓墳形。佛塔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景觀建筑。佛教建筑是中國建筑文化的一大遺產。
中國佛教的定學被氣功界看作是氣功,而且是中國氣功六大家之一。雖然定學從本質上看還不能與一般的氣功等而視之,但其中確實包含大量氣功的成分。中國佛教武術以少林武術最為突出,成為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佛教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對中國傳統教育也有影響。南北朝時佛教采用的開題、論難、格義講經等方法,都為當時的儒家教育所吸收。禪宗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育更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成果。禪宗寺院的組織形式、清規戒律都直接影響了書院的組織形式和學規。
中國漢地佛教奉行素食制度,構成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素食文化。中國的一些民俗和民間節日也與佛教有關。
在當代中國文化中,中國佛教不只是作為宗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作為文化的存在。中國佛教是一個文化寶庫,它雖然已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但仍有許多文化精華有待發掘,它的許多思想觀念與當代文化能夠相容,當代文化的許多類型仍然可以從中國佛教中汲取不同的有效成分。因此,中國佛教在當代中國文化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上一篇:傳統文化·中國繪畫·花鳥精神——花鳥畫
下一篇:傳統文化·詩歌詞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