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秋窗隨筆》新詩鑒賞
詩論,一卷,清馬位撰。位(生卒年不詳)字思山,號石亭,陜西武功人。曾官刑部員外郎,生活于雍正、乾隆間。
全書共一百零三條,以雜談評論為主。馬氏論詩服膺宋嚴羽《滄浪詩話》:“宋人論詩,吾所不取,唯嚴儀卿《詩話》是正派。”也贊同司空圖所謂的“一字不著,盡得風流”。由此可知其詩學觀點接近于風行康熙間的“神韻說”。
但他也注重詩歌的抒情性質,他稱贊杜甫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和王維的“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這一類的“一往情深”之作。在攄寫性情上馬位主張要含蓄不露,韻味悠長。他說:“詩人寫物,在不即不離之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只‘依依’兩字,曲盡態度。太白‘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何等含蓄,道破‘柳’字益妙。”可見詩的含蓄與否,不在于是否點破所詠之物,而在于是否能描摹其風神。因此,他還提出“虛里摹神”的表現方法。
馬氏對于詩的藝術特點頗有領會,對宋代一些詩論家拘泥坐實的弊病有所不滿。例如聚訟很久的寒山寺是否夜半打鐘,并據此以判斷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優劣,馬氏針對這個問題說:“今吳中山寺,實以夜半打鐘。然亦何必深辯,即不打鐘,不害詩之佳也。”
對于《許彥周詩話》中論古詩必牽強附會求其深意,他說:“予謂詩人賦物,不過寫一時之情,豈必有深意。”
馬氏還對韓愈風格險怪,用意下筆并不輕妙的古體詩倍加贊揚。如言韓“古詩勝于近體”,“退之古詩造語皆根柢經傳,故讀之猶陳商、周彝鼎,古痕斑然,令人起敬;時而火齊木難,錯落照眼,應接不暇;非徒作幽澀之語,如牛鬼蛇神也。”
對于李賀一些七古也很稱贊,這是他與王士禛很明顯的不同之處。可見他雖同意“神韻說”,但又把它理解得比較寬泛。
此書寫于乾隆四年(1739)秋,丁福保收入《清詩話》。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風騷旨格》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樊榭山房詞》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