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佛教·佛藏
佛教文獻的匯編。釋迦牟尼在世時,他的說教靠師徒口口相傳,并無文字記載。他逝世后不久,為了對他的說教進行甄別、審定,他的弟子以及信徒舉行集會,由親聞說教的人背誦佛的教誨,得到大家公認的就用文字記載下來,這叫作 “結集”。通過結集,就形成佛教經典,最初都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為了便于保存,往往放在竹篋中,這就稱為 “藏”。因為后來根據內容,將佛經分為經、律、論三部分,故佛藏在印度有 “三藏” 之稱,又稱 “眾經” 或 “一切經” 等。三藏之中,經是佛的親口說教;律是佛親訂的戒律; 論則是弟子論述教理的著述。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后,許多梵文貝葉經被翻譯成漢文,加上中國本土的佛教論著也日漸增多,南北朝以來,就產生了許多經錄,以記載歷代漢文佛經的概況,這就是中國人編輯佛藏之始。其中,以唐代智升的 《開元釋教錄》 最精詳,這部目錄將東漢至唐代開元年間的漢文佛經分門別類,為以后大藏經的編目與雕印奠定了基礎。所謂 “大藏經”,是古代中國人給自己所編經、律、論三藏取的一個名稱,印度原來并沒有 “大藏經”這個詞。我們通常說的佛藏,主要就是指漢文大藏經。中國雕印整部大藏經始于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于開寶四年派官員到成都雕印大藏經,歷時十二年完成,這部大藏經通常被稱為 《開寶藏》或 《蜀本藏》,共收佛典一千九百七十六部。此后,遼、金、元、明、清,歷代朝野刻印大藏經共有二十次,每刻一次內容都有增加。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北京還刻印了一部 《龍藏》,這是中國官方刻印的最后一部大藏經。除了木刻大藏經外,還有石刻藏經。隋朝名僧靜琬鑒于前朝帝王滅佛焚經的教訓,在今北京郊區的房山,開始請人將佛經刻在石板上,并開鑿石窟用以錮藏。靜琬死后,弟子們繼續刻石鑿窟,其后,歷朝都有人獻身這一事業。這項堪稱人間奇跡的工程歷時一千年,直到明末才完成,九個石窟中所藏和地下所埋的石板共有八千塊以上,這就是舉世聞名的 “房山石經”。目前,中國在北京設立了編輯局,以著名學者任繼愈為主編,以南宋時金國雕印的 《趙城藏》 (因三十年代發現于山西省趙城廣勝寺,故名) 為底本,參以“房山石經”等,編輯出版煌煌兩百多巨冊的《中華大藏經》。國外佛藏最有名的是朝鮮的 《高麗藏》和日本的 《大正藏》。《高麗藏》全稱《高麗大藏經》,以北宋《開寶藏》 為底本,始刻于11世紀,現存 《高麗藏》是13世紀重刻本,共收佛典一千五百二十一部。《大正藏》 全稱 《大正新修大藏經》,始編于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歷時十年完成,共收佛典三千三百六十部,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藏經。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佛教
下一篇:宗教學·佛教·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