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節·跪拜
歷史最長、使用頻率最高的傳統禮節,是臣對君、卑對尊、幼對長表示恭敬順服的禮節,俗稱“下跪磕頭”。跪拜禮的形成,最初與古人的坐姿有關。在先民尚未發明桌椅以前,貴族平民皆席地而坐,即兩膝著地,兩股 (臀部) 著于腳跟; 如果挺直腰,兩股不沾腳跟,就是跪。也就是說,在古代,跪姿與坐姿非常近似,如果在跪坐的基礎上身體再向前傾,將頭著地,就是所謂 “跪拜”。顯然,席地而坐的時候,行跪拜禮是非常方便的。這種情景,類似于現代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的行禮動作: 平時兩膝著地而坐,表示敬意時伸直腰是跪,再以頭著地,很自然就形成了一個跪拜動作。但在桌椅發明后,行跪拜禮就顯得很不方便,但這對受禮人來說,卻更有意義,一是正因為很不方便,才能體現尊卑差別,二是對受禮人的人身安全頗具保障作用,跪拜者因“兩膝著地” 和 “以頭著地”,難有攻擊性動作。因此,跪拜禮就作為下級見上級的 “保留節目”流傳了下來。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禮節明顯有人格侮辱的成分,但歷代王朝都把它規定為下級參見上級、臣下覲見君主、外藩朝見天子以及晚輩對長輩、卑賤對尊貴的基本禮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英國特使馬戛爾尼拒絕在中國皇帝面前行跪拜禮,這一在中國使用了數千年的基本禮節才首次遇到挑戰。清朝原來規定藩國使臣 (包括外國來華使節) 對中國皇帝的跪拜禮要三跪九叩,盡管鴉片戰爭后,在西方列強使節的強烈要求和強硬要挾下,滿清王朝不得不宣布外國公使在覲見皇帝時以鞠躬代替跪拜,但在本國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尊卑之間,仍然保持著這一禮節,依照等級有三跪九叩、二跪六叩、一跪三叩等。辛亥革命后,才正式宣布革除了這一傳統禮節,而代之以脫帽鞠躬 (大禮三鞠躬,常禮一鞠躬)。但是在民間,跪拜禮卻并未絕跡,不過主要是用于對亡靈的禮拜,而且只是一種習俗,不再是法定的禮儀制度。
上一篇:史學·史籍·資治通鑒
下一篇:史學·史籍·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