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全閩詩話》新詩鑒賞
詩論,十二卷,清鄭方坤撰。方坤見《五代詩話》。
此書是地域性的詩學論著。所論均為閩籍詩人或與閩地有關詩人之作品。閩地開發遠比中原晚,隋以前的詩人,書中僅錄郭璞、謝朓、到溉、江淹等四人。而且郭等并非閩人,只是與閩有關。可見當時閩中文化之落后。唐以后閩中逐漸被開發,詩人也多了起來。六朝、唐、五代共占一卷,宋元五卷、明三卷、清初一卷,無名氏及宮閨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神雜綴一卷。從各朝代所占的卷數,可見閩中文化的發展。
此書是采摭諸書而成,引書四百八十三種。每條均注出處。許多在詩歌史上有一定地位,而生平經歷在正史中記載又很少的福建籍詩人都可以在此書中找到較為豐富的材料。
如南宋江湖詩人敖陶孫七古頗有特色,論著有《臞翁詩評》,又是南宋一次文字獄的受害者,有關他的記錄就不多見。但從此書記載可以推斷其生年為紹興二十四年(1154),卒年為寶慶三年(1227),官至奉議郎賜緋魚袋,以提舉華州西岳廟歸田。還可知他在淳熙七年(1180)鄉薦第一,慶元五年(1195)進士。又如五代的鄭文寶,北宋柳永,明代林鴻、高,明末清初的余懷等在書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可資參考處很多。秉
書中所用材料也有不少錯誤,而鄭氏并未加以辨正,照原樣過錄,容易造成誤解。如第一卷“李白”言:“霍童山之香爐峰,乃司馬承禎修煉之處,而李太白時訪之,承禎謂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表之極。白詩云:‘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沉懷丹邱志,沖賞歸寂寞……’”編者言這段記載出自《閩書》,可是它的錯誤很多:一、司馬承禎修煉在天臺山,而不在閩之霍童;二、李白見司馬承禎是在江陵,(見李白《大鵬賦序》)李白并未到過閩,更未在閩與司馬承禎交游;三、所引之詩,名為《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與司馬無關。像這類的例子還能舉出一些。因此使用書中材料亦要慎重。
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薑齋詞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孫西庵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