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佛教·法顯
中國信徒前往印度求法的先驅之一。俗姓龔,平陽武陽 (今山西臨汾)人。據《高僧傳》 載,法顯原有兄長三人,都在童年夭折,父母怕他重演悲劇,就在他三歲那一年將他送到佛寺度為沙彌 (小和尚),二十歲時受比丘戒,正式出家。由于自幼在宗教環境中熏陶,他變成了一個無比虔誠的信徒,甚至連他父親病死,母親勸他還俗,他也無動于衷,不愿放棄與世隔絕的宗教生活。當時正是印度佛教在中國南北廣為傳播之際,佛教徒奉行的戒律極端混亂,這對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說來,自然深感痛心,于是他發愿誓往西天去求取真經,這時他已經年逾花甲。公元399年,他與另外四位信徒一起,從長安出發,開始了在中國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萬里長征。法顯等人穿過大戈壁,越過蔥嶺,終于到達了佛教發源地印度。他在印度學習梵語,研究律藏,還到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迦毗羅衛 (今尼泊爾南部) 去朝圣,成為最早到達這片佛教圣地的中國人。后來,他又從孟加拉灣乘船前往獅子國 (今斯里蘭卡),在那里求得 《長阿含大律》 等四部重要的經律。這些經律后來對中國佛教戒律的確立,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公元412年陰歷七月十四日,法顯橫渡印度洋,從海路回到了闊別十三年的祖國。同行前往印度的其他僧人或死于半途,或留在異國,只有法顯一人帶著求得的真經,獨自而歸。法顯的西行,是繼西漢張騫和東漢甘英之后的又一次遠行,其行程在四萬里以上,經歷了三十多個國家,包括現在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大大超過了張騫和甘英所及的范圍。而且,張騫和甘英的遠征活動都是奉朝廷之命,是國家的外交活動,而法顯的西行則純粹是一位佛教信徒個人的 “天路歷程”。在法顯之前,也有一些佛教信徒,為了尋求真經,一次又一次開展了西行求法的活動,但其影響都遠遠在法顯之下。他將自己的 “天路歷程” 寫成了《佛國記》,記述了所經各國的宗教、歷史等情況,是我國現存有關海外交通的最早記錄。他是我國歷史上有名字可考的橫渡印度洋的第一人,據說,他在印度洋上曾遇大風暴,“大海彌漫無邊,不辨東西”,海船隨風漂流,近半月才漂流到一座孤島。法顯的西行,在中國佛教史上成了舍身求法的典范,兩百年后,唐朝的玄奘就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再次前往印度取經,創造了令人感嘆的奇跡。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漢族
下一篇:政治學·學說·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