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勒尼德·漢德
自由的精神即是對其是否正確不很有把握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即是盡力去理解別人的見解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即是將別人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不帶偏見一并考慮的精神。
【演講詞】
我們聚集在這里肯定一種信念,一種對共同目的、共同信仰和共同的獻身精神的信念。我們中有些人已選定美國作為自己的國家;其他人則是做出這種選擇的人的后代。為此原因,我們有權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經過精選的群體,它的成員勇于同過去決裂,勇于面對在一個陌生國度遇到的危險和孤寂。是什么目標激勵我們或我們的前人做出這一選擇的呢?我們追求自由:不受壓迫的自由,免遭貧困的自由,獨立自主的自由。我們當時追求這一目標,現在我們相信自己通過奮斗達到了這一目標。當我們說我們首先追求自由的時候,意味著什么呢?我經常懷疑,我們是否對憲法、法律和法庭寄予過多的希望。這些是虛幻的希望,真的,這些是虛幻的希望。自由存在于人們的心中;一旦它在人們心中死去,沒有任何憲法、法律或法院能拯救它;甚至沒有任何憲法、法律或法庭能給予它多大幫助。當自由存在人們心中時,無須憲法、法律或法庭去拯救它。那么這一必須存活于人們心中的自由究竟是什么呢?它不是冷酷無情,不受約束的意志;不是隨心所欲的自由。那是對自由的否定,直接導致自由的毀滅。倘若在一個社會中人們不承認對他們的自由應有所控制,那么它很快會變成一個只讓一小撮兇狠殘暴的人擁有自由的社會。對這一點我們已有痛苦的教訓。
什么是自由的精神?我無法給它下定義,只能告訴你們我自己的信念。自由的精神即是對其是否正確不很有把握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即是盡力去理解別人的見解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即是將別人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不帶偏見一并考慮的精神;自由的精神銘記,即使一只麻雀落地也該引起注意;自由的精神也就是基督的精神,他在將近二千年之前教給人類從未學過,從此難忘的一課:有可能出現一個王國,在那里人們對最偉大者和最渺小者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現在,以這種精神,以這種從未存在、或許永不會有的美國——惟美國人的良知和勇氣才能創造它——所具有的精神,以某種形式深藏在我們大家心中的那個美國的精神,以我國的年輕人此刻正為之戰斗獻身的那個美國的精神,我請求你們起立,與我一起宣誓效忠于對我們可愛的國家光輝前程的信仰。
【鑒賞】
勒尼德·漢德(LearnedHand,1872—1961)雖然從未在最高法院任職,卻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法官之一。1909年被任命為聯邦法官,1924年進入美國上訴法院。1939年至1951年,作為該法院的首席法官,以他的才學、智慧和對民主原則的深刻信念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法官之一。
本篇是1944年5月21日,漢德法官應邀在紐約市中央公園一次大型集會上所作的演講,以此紀念“我是一個美國人日”。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人口的大多數是歐洲移民及其后代。有鑒于此,演講者首先肯定他們“勇于同過去決裂,勇于面對在一個陌生國度遇到的危險和孤寂”的事實。那么“是什么目標激勵我們或我們的前人做出這一選擇的呢”,一個設問,把聽眾的注意力馬上引向本篇演說的中心——追求自由。接著用三個短句排比,層層遞進地闡述了自由的基本條件:不受壓迫、免遭貧困、獨立自主。“當我們說我們追求自由的時候,意味著什么呢”,又一個設問,把聽眾對追求自由的思維再向前推進一步。首先演講者用懷疑的口吻發出“我們是否對憲法、法律和法庭寄予過多的希望”的疑問,并用反復的句式強調,“這些是虛幻的希望,真的,這些是虛幻的希望”。然后演講者直抒己見:自由存在于人們心中,并用“一旦它在人們心中死去,沒有……;當自由存在于人們心中時,無須……”的對照手法,進一步闡明我們追求自由即意味著必須樹立“自由存在于人們心中”的牢固信念。至此,聽眾必將會產生出與演講者不謀而合的問題:那么這一必須存活于人們心中的自由究竟是什么呢?再次設問,不僅牢牢抓住了聽講者的注意力,而且把論述進一步引向深入。接著演講者連用兩個“不是……,不是……”的排比,否定了“冷酷無情,不受約束的意志”和“隨心所欲的自由”。有破必有立,下面一大段,演講者連用多個“自由的精神即是……”的排比句式,具體描繪了什么是自由的精神。雖然演講者稱“什么是自由的精神?我無法給它下定義”,但在這一反一正、鮮明對比的闡述中就已經讓聽眾理解了自由及自由的精神。這樣的論述沒有概念化地強加于人,而是讓聽眾對什么是自由的精神獲得了形象而深刻的認識。自由的精神,這個概念包含著差異、矛盾、對立,是復雜多樣的辯證概念。由于漢德在論述的過程中牢牢把握住了這一概念的辯證特性,所以才把“什么是自由的精神”闡述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
最后,演講者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向人們發出呼吁:以這種精神——自由的精神“宣誓效忠于對我們可愛的國家光輝前程的信仰”。這樣的結尾既呼應了開頭,又調動了全場的情緒,把整個演講推向了高潮。
綜上所述,本篇有如下三個特色:首先設問的運用使全篇演講結構緊湊,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使演說充滿了吸引力,且發人深思。其二是多用排比,全篇演講詞不到800字,有多處運用排比,計有14句之多。排比句的大量運用,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把什么是自由的精神這一辯證概念闡述得淋漓盡致,極具感染力。其三是反復、對照、呼吁等多種表現手法的穿插使用,使整篇演講多姿多彩,高潮迭起,顯示出漢德法官高超的演說才能。
漢德的這篇演講發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期,它對當時正為自由而戰的美國人民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上一篇:[中國] 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下一篇:[法國]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最后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