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人倫·誠
儒教倫理范疇。原意是誠信無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儒家思孟學派便拿這個 “誠” 字來表述其基本思想。思孟學派的特點是注重內省的功夫,即通過“反躬自省” 來 “知性知天”,從而達到一種 “天人合一” 的至善至樂的境界。據(jù)說,這中間的關鍵就是 “誠”。相傳為子思所作的《中庸》說: “誠是天道,求誠則是人道。” 甚至說: “誠是萬物的終始,不誠則無物。” 這樣一說,“誠” 就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本性。如果把握了“誠”,人就能知己知天,就能預知禍福,就能通神,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妙境。用《中庸》 的話說: “只要天下至誠,就能充分發(fā)揮其本性; 能充分發(fā)揮其本性,就能充分發(fā)揮人的本性; 能充分發(fā)揮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fā)揮萬物的本性; 能充分發(fā)揮萬物的本性,就能贊助天地化育群生,就能與天地并列為三。” 結論是:“至誠如神。” 孟子繼承了子思的思想,把 “誠” 視為天道人性,提出了 “盡心則知性,知性則知天” 的命題,說: “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孟子所樂,是因為達到了 “上下與天地同流” 的極樂境界。由此看來,思孟學派的 “誠”,絕非只是一個倫理范疇,同時也指達到某種宗教神秘境界必需的心理狀態(tài),類似求神拜佛的信徒或氣功迷所說的 “心誠”。據(jù)說,只要 “心誠”,就會出現(xiàn)奇跡。
上一篇:文學·文集·詞綜
下一篇:文學·附:語言學·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