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節·揖拜
賓主相見表示客氣謙讓的禮節。是用手的動作表示的禮節,俗稱 “作揖”。但古代作揖與后代不同,是推手的動作,類似現代表示謙讓時以手作的 “請”的姿勢,因此又稱 “揖讓”。孔子在描述古代射箭比賽時說,參賽者溫文爾雅,登上射擊臺時互相“揖讓”,以示謙虛。《白虎通義·禮樂》 解釋說,“揖讓” 的禮節是表示 “尊人自損”。據說,這種“推手” 的禮節在古代又分三種情況: 一為 “土揖”,專用在沒有姻親關系的異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下; 二為 “時揖”,專用于有姻親關系的異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平而至前; 三為 “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后來逐漸演變為 “引手向上” 的動作,即雙手合抱向上,類似拱形,故又稱 “拱手禮”。歷代王朝規定為平級品官相見的禮節。這種拱手抱拳的禮節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古代中國人表示客氣謙讓最常用的一種禮節,其使用頻率相當于現代流行的西式握手禮。這是一種互相尊敬、互相平等的禮節,林語堂曾經將其和握手禮比較,并列舉其優點:第一是自由,沒有握手禮難免遇到的尷尬,如對方不伸出手、握手時間的長短、誰先松手、萬一自己的右手拿著東西等; 第二是衛生,因為雙方沒有身體接觸,因此避免了病菌 (如肝炎) 的傳染; 第三是方便,沒有遠近的限制,更不必象握手禮那樣須一一握手; 最后是瀟灑大度。因此,這一傳統禮節今天仍在一定范圍內使用。
上一篇:禮俗學·禮節·拜禮
下一篇:倫理學·人倫·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