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品格·三從四德
儒教為婦女制定的儀范與德行。“三從” 出自 《儀禮·喪服》: “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原指貴族婦女為親屬服喪的儀制,“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這里的“從” 并非 “服從” 或 “順從” 的意思,而是指 “依從”,后來才被人引申為一種男女間的主從關系。“四德” 出自 《周禮·天官》: “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據鄭玄注釋,婦德指貞順,婦言指辭令,婦容指修飾,婦功指紡織,這是王妃應該學習的四種 “婦道”。東漢才女班昭作 《女誡》,將其稱為“女人之大德”,并解釋說: “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 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齋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后來儒家提倡的婦女修養,就是以此 “四德” 為基本內容,如明儒所作通俗讀物 《女兒經》、《女小兒語》等,都是從女德、女言、女容、女功等四個方面來宣講立論的。由此可見,“三從四德” 最早是為貴族婦女而設,而后經過儒家提倡,才逐漸成為一種家喻戶曉的“婦道”。毫無疑問,這是男性稱雄時代的產物,是為培養 “賢妻良母” 提出的要求,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被作為 “舊道德” 而受到猛烈抨擊,尤為現代女性所不齒。
上一篇:倫理學·品格·三不朽
下一篇:政治學·國家·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