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老聃與《老子》·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本篇選自《老子》下篇之第八十章。
一、詮詞釋句:
小國寡民——即國小民少。這里的“小”、“寡”均作動詞用,即使國小,使民寡。
什伯之器——釋者有二說:一是家什,即生活常用器具;一是指兵器(舊注新注均有此說)。后說,未免失之牽強,且有重復之嫌,因為后邊已言“甲兵”。
重死——“重”看重,重死,以死為重。不任意用生命去冒險。
遠徙(xǐ喜)——向遠方遷移。徙,遷移,搬家。
舟輿(yú于)——船和車。“輿”本謂車廂,因即指車。
無所陳之——沒有地方陳列它。一認為沒有必要去使用它;又有認為,此指刀槍入庫。
復結繩——“復”,再,重又。“結繩”,上古沒有文字,以結繩記事。
二、略述大意: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種器具家什,也不使用;使人看重生命,不任意冒險,不向遠方遷移。雖有船和車,可沒有需要乘坐它;雖有武器裝備,可沒有必要去使用它。使人們回到上古再用結繩記事的辦法。
要使人們吃得甘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鄰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聲音也能聽得到,人們之間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
****
本書選讀了《老子》五篇作品,上邊已作了文字疏理,在此,再作一個簡要的綜合評析。主要講以下兩點:
一、各篇的中心內容及基本觀點
這五篇短文,各有自己的中心內容。比如,第二章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前半論述辯證思維,后半講老子的“無為”主張;第八章的《上善若水》,講述以退為進,用不爭達到爭的目的;第五十八章的《其政悶悶》,“透露了不少辯證法觀點”,特別是矛盾轉化觀點;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老子歸納了一個普遍法則:柔弱者最強大,堅硬者最脆弱;第八十章的《小國寡民》中,老子集中地表達了自己復古的社會歷史觀,似乎要人們回到“結繩的蒙昧時代”。
在這些篇章中,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第二章。這是一篇帶綱領性的文字,著重闡述了老子哲學體系中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即——
第一、論述了事物的對立關系,講了認識論上的辯證思維。這個思想,在全書其他若干篇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如第二十二章的“曲則全”、第二十四章的“企者不立”、第二十六章的“重為輕根”、第二十七章的“無轍跡”、第三十六章的“將欲歙之”、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動”、第四十五章的“大成若缺”、第六十三章的“為無為”、第六十四章的“其安易持”、第七十六章的“人之生也柔弱”和第七十八章的”天下莫柔弱于水”,以及第八十一章的“信者不美”等等。由此得知,《老子》一書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對宇宙萬物、乃至社會生活諸多方面都作了比較全面,也比較有條理的闡述,有些認識還相當深刻,成為老子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子》一書中最有光輝的篇章。不過,在闡述中也時有表面化、絕對化現象出現,有不少形而上學東西,特別是將其推及社會之時,更顯得突出。在諸多矛盾對立面前,所得出的解決途徑往往是消極的,甚至倒退。
第二、表達了老子處事哲學的“無為”主張。他認為在社會上,一定要用“無為”去處事,以“無言”去教化。當然,無為,并非無所作為;無言,也不是不發表意見,而是“無為而無不為”、“無教而無不教”。
“無為”思想在《老子》全書中幾乎俯拾即是。從“無為”的定義、“無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優越性,以及實現“無為”的措施,直至體現無為哲學的社會藍圖”等等,無不作了充分的論述與闡發。第八十章的“小國寡民”的設計,就是基于老子無為哲學的政治主張。這個要求人們退回遠古原始社會的主張,在今天看來,當然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不管其主觀意圖是什么,但從客觀效果上說,除了帶給人們的消懈斗志、取消矛盾和安貧樂道等消極影響之外,但在以下這一點上則有積極意義的:它描繪了一個沒壓迫、沒剝削、沒爭奪的國泰民安的圖景,在客觀上這就具有反抗壓迫、反抗盤剝和反對欺詐的重大政治意義,使亂世中的廣大民眾有一線希望。這對后世“桃源型”的文學作品,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老子文章的文學特色
《老子》一書在文學上有兩個特色特別惹人注目:
第一、名為諸子散文,實為老子哲理詩。這是《老子》一書在文學上的最大特色。書中各篇或長或短的文章,幾乎全用詩歌語言講述認識世界和處世處事,以及為人的哲理。它在開頭就從哲學上的萬物均具對立關系著眼,又從美學最基本要素真、善、美入手,大談宇宙間的矛盾對立是一條永恒不變的規律。在闡述中又不忘行文的條理性,說理的形象性和文旨的明確性。這會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循著它的導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境界,最后認同它所提出的結論:萬物都是矛盾對立的,處理應當“無為而無不為”。
第二、文多韻致,瑯瑯順口,以詩為文,語約意賅。這是《老子》文章的又一大特色。文中用語簡短,講究協韻,且排比迭出,形象饒富而清新,使全書形成一種立意高遠,構思睿銳,文勢暢達和活潑的語風。這樣,收到的藝術效果是:簡樸的語言,表達了深厚的思想感情,使人讀了它,不僅沒有枯乏之感,反而覺得有一種十分醇厚的文學美感。
附圖二十八:
老子
上一篇: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呂不韋與《呂氏春秋》·察今
下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韓愈·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