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侮·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7月—1895年10月發生的后起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1894年是農歷甲午年,故稱為甲午中日戰爭。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新老殖民國家開始把侵略目標投向尚未完全被分割的少數地區。日本自明治維新后,綜合國力蒸蒸日上,迅速進入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對外擴張政策則自明治初年即已確立。70年代后,日本積極擴軍備戰,推行“大陸政策”,把朝鮮與中國作為其主要侵略對象。1893年底,日本大體上已完成了對中國的作戰準備,便尋機制造事端,以發動對朝對華侵略戰爭。1894年春天,朝鮮全羅道發生了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朝鮮國王請求清廷出兵協助鎮壓。日本也竭力勸誘中國出兵,以提供其“保護在朝臣民”的借口出兵干涉,把中國拉入未來戰爭。6月,經朝廷批準,李鴻章先后派太原總兵聶士成、直隸提督葉志超率官兵共3500人進駐漢城以南牙山港;并派“濟遠”、“威遠”兩艦開赴漢城(“平遠”號已在仁川)。清政府并照會日本外交部:一俟抄剿完成,即將部隊撤回中國。
日本政府窺知清廷已落入他們設計的圈套,于月初便已成立戰時大本營,先后以護送駐朝公使大鳥圭介返任和保護僑民為名,派出一支400人的海軍陸戰隊、一個8000人的混成旅團,占據漢城至仁川一帶的戰略要地,日本海軍則派出8艘軍艦,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鎮壓東學黨起義后,清政府建議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日本拒絕撤兵,反而提出了干涉朝鮮內政的所謂“改革方案”,蓄意制造事端。雙方屯兵朝鮮,戰爭一觸即發。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李鴻章等幻想通過外交途徑,運用“以夷制夷”之策,制止日本侵略。他奔忙于歐美列強之間,乞求調停,結果一無所獲。日方在外交上則以保護列強在華利益為條件,換取了他們采取有利于日本的“中立”,使日本得以放心地進攻中國。清廷遂派衛汝貴、馬玉崑、左寶貴、豐升阿等四軍共13000人取道遼東渡鴨綠江進駐平壤;另外抽調兵力2000人從天津雇英商“愛仁”、“高升”、“飛鯨”三輪運兵渡海增援牙山。7月23日晨,日軍混成旅團悍然進攻漢城,攻進王宮,劫持國王,組成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朝鮮親日傀儡政權。同日,日本大本營獲悉清軍海道增援牙山的情報,命日本聯合艦隊進行攔截,破壞清軍增援計劃。7月25日,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在豐島西南海面上,對從牙山返航的清軍“濟遠”、“廣乙”兩艦發起攻擊。“廣乙”受重傷東逃至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管帶林國祥等將艦自毀登岸至牙山。“濟遠”因戰舵被毀向西退卻,恰好“高升”號、“操江”號自天津向東駛來,加入戰斗。“濟遠”以尾炮重創日“吉野”號,迫其逃遁而去,管帶方伯謙卻貪生怕死,只顧逃命,未能及時給“吉野”以致命一擊。“高升”號被日“浪速”擊沉,“操江”號亦被日“秋津洲”擄去。豐島海戰中,清軍死傷八百余人。
7月25日,日本陸軍混成旅團,在旅團長大島義昌率領下,由漢城龍山出發,進攻駐守牙山的清軍。當時清軍由聶士成率主力駐牙山東北五里的成歡驛,由葉志超駐公州。7月28日,聶士成率部于成歡驛英勇抵抗進犯日軍,給日軍以沉重打擊,29日,聶士成兵敗,退至公州與葉志超匯合,葉志超率部北逃,8月21日抵平壤。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宣戰后,清政府決定增兵平壤,南下驅逐日軍,并命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海軍分守各自海口。北洋海軍主力集結在黃海北部,扼守渤海灣,并策應在朝清軍。日方則派以山縣有朋為司令官的第一軍15000人北攻平壤奉天,牽制清軍主力;第二軍則伺機攻占遼東半島。8月下旬,葉志超率敗軍抵達平壤后,矯言沿途屢敗日軍,反受朝廷嘉獎。8月25日,清廷又命葉志超總統平壤駐軍計35營。9月,日軍逼近平壤,清軍依城劃分了各軍防區,趕修工事。9月14日,日軍北路兩支部隊攻占了城北山頂數壘,當晚葉志超主張棄城逃跑,為左寶貴制止。15日,日軍從東南、西南、東北、正北四個方向向平壤發起總攻。左寶貴親登玄武門,指揮部眾拼死殺敵,不幸中炮陣亡,城北陣地相繼失守,玄武門為日軍攻破,葉志超懸白旗乞降,并下令撤軍。馬玉崑、衛汝貴部剛剛擊退東南、西南兩路日軍,正準備反擊,忽聞撤軍令,被迫率部回城。葉志超率軍逃過鴨綠江,退至九連城、鳳城一帶。
9月17日,日本先遣隊由平壤出發北上,把侵略戰火燒至鴨綠江邊。9月16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艦隊主力,由大連灣護送增援平壤清軍至鴨綠江口大東溝。17日上午10時,北洋艦隊正擬準備返航之時,日本聯合艦隊突然出現在西南海面上。丁汝昌立即命令各艦起錨應戰。北洋水師以“定遠”為旗艦,成“犄角魚貫”陣迎敵,日本艦隊則排成魚貫縱陣來攻。雙方艦隊不斷接近,北洋水師改“犄角魚貫”陣為“犄角雁行”陣,以“鎮遠”、“定遠”兩鐵甲居中,準備發揚各艦艦首主炮的炮火威力攻擊敵人。12時50分海戰開始。日艦集中火力攻擊北洋艦隊右翼陣腳的“超勇”、“揚威”以及旗艦“定遠”。戰斗開始不久,“定遠”桅樓即為敵艦排炮擊毀,信旗無法發出。提督丁汝昌負傷,艦隊失去指揮,陣形紊亂,被敵艦包圍。但中國廣大海軍將士不怕犧牲,英勇奮戰。右翼總兵“定遠”管帶劉步蟾代丁汝昌指揮,誓死抵御,不稍退避。“超勇”被擊中起火,在近沉沒之際,前部炮火仍發射不停。“致遠”中彈累累,且彈藥用盡。管帶鄧世昌下命全速撞向日艦“吉野”號,不幸為敵炮擊中沉沒,全艦官兵250人壯烈犧牲。激烈的海戰達5小時之久。結果,北洋艦隊“致遠”、“經遠”、“揚威”、“超勇”被擊沉,“廣甲”自毀、“來遠”等艦重傷,官兵傷亡千余人。日艦“西京丸”、“比睿”、“赤城”、“松島”受重創。論損失,中方大于日方,不過北洋艦隊主力艦“定遠”、“鎮遠”無恙,艦隊實力尚存。但李鴻章堅持“保船制敵”方針,令北洋艦隊避守威海衛一隅,放棄制海權,為日后造成坐困局面。
平壤、黃海戰后,日本兇焰大張,進一步把侵略戰爭的戰火燒到中國境內。10月24日,日軍一部由朝鮮義州渡鴨綠江來犯。守鴨綠江防線清軍共80余營3萬余人。但清軍毫無斗志,一觸即潰。幾日之內,鴨綠江防線被攻破,日軍連陷九連城、安東(今丹東)、鳳凰城(今鳳城)。以后寬甸、岫巖、海城等遼東重鎮相繼失守。而日軍二部則自10月24日起在聯合艦隊掩護下在花園口登陸。當時金州、旅順、大連地區的清軍大部已被調往鴨綠江一線,留下的只有30余營官兵,且一半以上是新募而成。日軍在花園口登陸的12天中,清軍無任何阻擊。金州、大連灣落入日軍手中。其后旅順守軍徐邦道部英勇抵抗,兵單無援而敗退。日軍攻入旅順后,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
日軍在遼東戰場得手后,又將侵略矛頭指向山東半島,以圖消滅匿駐于威海衛的北洋水師,對清政府施以新的打擊。1895年1月20日,由大山巖率領的山東作戰軍25000人在聯合艦隊護航下從榮城灣分批登陸。1月25日,日軍兵分兩路,北路直撲南幫炮臺,南路指向威海。1月30日,日軍進攻南幫炮臺,守軍傷亡慘重。下午炮臺陷落。北幫炮臺守軍望風而逃。丁汝昌下令炸毀了北幫炮臺。日軍對威海軍港形成包圍之勢。2月3日,日軍合擊北洋艦隊。戰斗中,“定遠”中魚雷后自毀,“來遠”、“威遠”、“寶筏”、“靖遠”相繼被擊沉,劉步蟾自殺。清軍傷亡慘重,彈藥將盡,丁汝昌下令沉船,但無人執行。一些洋員與無恥將領要求投降,軍心渙散。丁汝昌自殺殉國。馬格祿、牛昶炳等盜用丁汝昌名義,向日軍投降。北洋艦隊所剩“鎮遠”等10艘艦艇、劉公島炮臺及軍資器械,全部落于敵手。2月17日,日軍占領威海衛全港,北洋水師宣告覆滅。3月,清軍又連失山海關外牛莊、營口、田莊臺等軍事要地。清軍在遼東戰線全線崩潰,清政府上下轉向求和罷戰。3月20日至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方全權大臣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談判。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政府放棄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賠款白銀二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后日本在俄、德、法干涉下放棄了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占領。《馬關條約》是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簽訂的空前的屈辱條約,其喪失領土主權之重,賠款數額之巨,開創了《南京條約》以來的記錄。這也勢必激起中國人民更加激烈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運動。
上一篇:古代教育·王而農
下一篇:雕塑·畫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