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清朝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清朝最突出的貢獻便是統一全國,增強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團結,最后奠定了中國的版圖。中國雖然自古以來是統一國家,但各時代情況復雜,統一與割據錯綜交替。明王朝后期,除東北、西北、西南廣大地區處在中央政府有效管轄以外,有的地區和明政府長期對抗,兵戎相見;有的地區,接受中央的羈縻,但非明朝號令所能及。明王朝實際管轄的地方只有內地的十幾個行省。而清王朝在取得全國統治權后,則大力經營邊疆,使處在分裂狀態的中國重新統一,邊境安寧,版圖鞏固。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亂”,消滅割據勢力,使清廷統治權力得到進一步集中加強,接著便在全國邊疆地區進行統一活動。在東北,抗擊了沙俄的入侵;在西北,平定了準噶爾割據勢力的叛亂,并平定了天山南北;在北方,安撫了內外蒙古;在西藏,對政教事務進行改革,驅逐了廓爾喀入侵;在西南,大規模地進行改土歸流;在東南,招降鄭氏,統一了臺灣。
清初為了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和對付南明的反清,曾充分利用漢族降將為其賣命,授以事權,形成了擁兵稱雄的地方割據勢力,其中藩封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子死,以其孫耿精忠襲爵)最為跋扈,號稱“三藩”。而吳三桂是三藩之首,他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干預。他甚至可以向全國選派官吏,號稱“西選”,“西選”的官員甚至比朝廷命官更有權勢。軍事上,三藩各擁重兵。據推測,他們的兵額總數約十萬人,相當于八旗兵的一半。三藩又借口用兵,軍餉年達二千余萬兩,造成清廷財源上的枯竭。1673年,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以子之信襲爵,康熙令其全藩撤退。吳三桂、耿精忠為了摸底,故作上書撤藩的姿態。疏報,朝議不決。康熙認為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力排眾議,毅然撤藩。吳三桂首先發難,耿、尚繼起,廣西孫延齡、陜西王輔臣響應。數月之間,奪地陷城,長江以南幾乎盡入三藩之手。面對三藩的變亂,康熙帝迅速而果斷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政治上分化瓦解三藩,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他向全國公布了吳三桂的罪狀,處死其在京的兒子吳應熊,以斬斷吳三桂和朝廷大臣的聯系;停撤尚、耿、孫、王幾人藩屬,并對他們始終持招撫打擊并用的態度,以翦除吳三桂羽翼,分化、瓦解叛軍。康熙帝還排除民族偏見,提拔、重用漢軍將領如趙良棟等,收到了滿漢將領拼力軍前的效果。1675年,清軍制服了王輔臣軍,康熙帝下詔赦其罪。康熙帝此前還割斷吳三桂與青海多爾濟的勾結,又使青海和碩特各部回歸故地,使吳三桂煽動蒙古叛亂、威脅北京的陰謀徹底破產。1676年10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接連打擊之下,走投無路,被迫投降。1676年5月,清軍攻取了廣西,次年5月,廣東尚之信也投降了清軍。吳三桂陷于孤軍作戰。清廷的平叛戰爭由防御轉入反攻,陸續收復湖南重鎮。1678年8月,吳三桂稱帝于衡州,不久暴亡。其孫吳世璠即位,退回云南。1681年,清軍攻入云南,10月昆明陷落,世璠自殺,三藩亂平。三藩亂平定后,參加變亂的各藩均得到了妥善安置。吳三桂的部隊悉配戍于遼東開原縣東四十里的尚陽堡,在臺站服役,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的部下也被編入漢軍旗下??滴醯圻€廢除三藩所施行的各種虐政,減輕廣大下層群眾的負擔,從而使東南沿海和西南地方盡快從戰爭所造成的衰敝狀態中得到恢復和發展。
1661年,鄭成功病逝,鄭經繼位。他雖對臺灣社會經濟發展作了一些貢獻,但他不能審時度勢,頑固地堅持長期割據的方針。康熙順應臺灣回歸祖國的歷史潮流,采取了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政策,終于完成了統一大業??滴跤H政后不久,曾先后四次派人與鄭經和談,遭拒絕。1680年,清軍遂出兵攻克金門、廈門,鄭經只得退守澎湖、臺灣。1681年,鄭經死,諸子爭立。幼子鄭克塽繼立,鄭氏群臣不和。1682年閏6月,康熙帝派施瑯率水師二萬、戰船300艘出海攻澎,兩經激戰,鄭軍死萬余,守將劉國軒遁歸。鄭氏集團趨于瓦解。劉國軒在康熙、施瑯的撫臺方針的感召下,才勸告克塽歸附清朝。施瑯于10月初率師抵臺,克塽出降。清軍在臺民的歡迎下登陸。鄭氏君臣得到了必要的封賞,1685年,康熙在臺設立一府三縣,置兵并任總兵、副將駐守。從此,臺灣和大陸在清政府的統一管轄下,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更為密切。
明末清初,我國北方和西北高原的蒙古族,分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漠南部早在清入關前已歸附,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分為準噶爾等四部,其中以準噶爾部為最強大。1677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乘清朝平定三藩叛亂之機,攻占了厄魯特各部,次年出兵南疆,并吞回部,兵鋒達于青藏;噶爾丹還勾結沙俄企圖攻打清政府,成為清朝西北邊境一股強大的分裂割據勢力。1688年,噶爾丹發兵進攻漠北喀爾喀三部,迫使三部數十萬人逃入漠南,請求清廷庇護,康熙帝對其進行了妥當安置,并于1669年會見了喀爾喀首領,進行封賞,漠北蒙古由此內屬。噶爾丹不聽清廷對其進行的調解,并借口追擊喀爾喀部為名,大舉深入,康熙決計武裝平叛。1690年7月,康熙親征,兵分兩路,8月初雙方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展開激戰,清軍大敗噶爾丹。1696年,康熙分三路再征,噶爾丹退軍至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被清軍西路軍統帥費揚古擊敗,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而遁。1697年,康熙三征噶爾丹,在清軍緊追下,噶爾丹眾叛親離,窮途自殺。準噶爾部后繼的三任首領策旺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阿睦爾撒納也相繼為叛,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堅決預以打擊。1755年、1757年乾隆派軍兩攻伊犁,剿滅阿睦爾撒納叛軍。清軍對準噶爾部的用兵,經三世,歷七十年,始告平定。清政府設立伊犁將軍、參贊大臣、領隊大臣、都統等,率兵分駐伊犁、塔城等地,鞏固了對天山北路的統治。對原來屬于準噶爾的康努烏梁海等地區,清朝也加強了管理。1778年,明末被準部驅至伏爾加河下游的土爾扈特部在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克服重重困難歷時7個月,行程四千余公里,回歸祖國,得到乾隆帝的妥善安置。
居住在天山南路的主要民族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清初為準噶爾部控制,準部平定后,原來被準部俘獲的維族各城首領大小和卓木兄弟乘機逃回老家。1757年大小和卓木糾集維族各城上層反動分子,陰謀煽動和制造分裂,發動反清暴亂。但由于其統治殘暴,致使民心渙散,處處受到清軍重創。1759年,清軍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粉碎了這次叛亂活動。大小和卓木為巴達克山一帶的酋長擒殺。清廷在喀什噶爾派駐了參贊大臣,加強了對天山南路的控制,并減輕稅額僅為原來的二十分之一,這對恢復當地生產,安撫逃散人口起了積極作用。
17世紀中葉,沙俄利用清廷無暇北顧之機,通過哥薩克騎兵不斷向遠東擴張,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了軍事據點,不斷出邊侵擾黑龍江流域,激起了達斡爾、鄂倫春、索倫、赫哲等各族人民的奮起反抗??滴醯奂次缓螅瑳Q定保衛東北邊疆,打擊入侵者。1685年,都統彭春、副將林興珠在黑龍江將軍薩布素配合下,直搗沙俄侵略巢穴雅克薩城,戰敗城內外水陸俄軍;次年,再次予以重創,迫使對方和談。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并由格爾必齊河河源順外興安嶺往東至海為界,嶺南、河南屬中國,嶺北、河北屬俄羅斯;俄人撤回俄境,并毀雅克薩城;雙方交換逃人;兩國友好相處;雙方商人持路票貿易。《尼布楚條約》維護了中國領土完整,遏制了沙俄的侵略。
清政府還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1686年康熙帝規定了西藏達賴與班禪的封號、職權、地位等。1708年,康熙派官去拉薩協理藏務。雍正年間,清兵入藏平定了阿爾布巴的叛亂,清廷派都統進駐西藏,總督地方事務。西藏正式成為清朝的行政區劃。乾隆十二年(1747)郡王珠爾墨特叛亂,清廷平定叛亂后廢止了郡王的封授,在達賴之下設置了由四名噶隆組成的噶廈來處理西藏地方事務,達賴喇嘛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成為西藏宗教和行政的雙重首腦,清廷還同時提高了駐藏大臣的地位。這對穩定西藏局勢,都起了積極作用。乾隆晚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兩次入侵西藏。清廷任??蛋?、海蘭察為參贊,率軍入藏,很快將侵略者驅逐出境,并追出國門,直至廓爾喀求和方撤兵。1793年,乾隆帝為進一步削弱西藏地方分裂勢力,加強中央政府在西藏的統治權力,頒布了《欽定西藏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地位相等,為西藏地方政府的決策者;達賴、班禪“轉世”采用金瓶掣簽的方法,在駐藏大臣監視下選出。通過以上措施,清政府穩定了對西藏的治理。
為了鞏固對西南邊疆的統治,雍正于1726年任命鄂爾泰為云貴總督,征服苗疆。鄂爾泰軍事手段、招撫政策并用。苗疆平定后,鄂爾泰在西南地區分置府縣,進行大規模地改土歸流,廢除世襲的土司、土官制度,代之以直接由中央任免、隨時可以調換的流官制度。此后苗疆由知府、知州、知縣、同知、總兵分駐其地。改土歸流加強了內地同邊疆的聯系與中央對邊疆的治理,并對發展當地的經濟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清朝前期,我國的疆域西達蔥嶺和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南面包括南沙群島。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關系又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共同斗爭、共同勞動和互相交往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疆域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為邊疆地區的開發和各族人民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上一篇:繪畫·清明上河圖
下一篇:圖書編輯出版·淵鑒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