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物·戴震
以考據著稱的乾嘉大師。字慎修,又字東原,徽州休寧 (今屬安徽)人。出身小商販。戴震自幼聰明過人,“讀書好深湛之思”。據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 記載,戴震少年時跟塾師讀 《大學章句》,便對朱熹所謂 《大學》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的說法表示懷疑,認為相隔兩千多年,朱熹何以得知。這種懷疑精神后來就表現為 “無徵不信” 的考據之學。戴震博聞強記,對當時主要的學問如經學、小學、史學、天文、地理、數學、水利、工程等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和獨特的創獲,堪稱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但他在科場上卻不走運,四十歲中舉人后,曾先后六次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不過,戴震的學問卻早得到達官貴人和學者名流的贊賞。大學問家紀曉嵐和吏部尚書 (部長) 王懷祖先后聘請他為家庭教師。乾隆皇帝開設 《四庫全書》 館,召集全國一流學者參與編纂 《四庫全書》,戴震被特別邀請為纂修官,負責校訂歷算、地理類的典籍。后來,他以四庫館臣的身份再次參加會試,還是落榜,乾隆皇帝便破例讓他參加殿試,并賜給他 “同進士出身”的頭銜,戴震這才圓了科舉夢。但兩年后,他便病逝于北京。戴震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 《孟子字義疏證》一書中,他從考據訓詁的角度,對 “理”、“天道”、“性”、“才”、“道”、“仁義禮智”、“誠”等哲學范疇的意義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梳理和考釋,實際上是批駁宋儒的種種附會。如宋儒將“理” 視為超然于宇宙萬物之上的獨立存在,戴震卻認為 “理” 無非就是事物的 “分理”、“文理”、“條理”,寓于事物之中,不能離開事物而單獨存在,即 “氣在理先”,“理在氣中”,故他主張 “就事求理”: “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如果閉戶修養,“冥心求理”,就是圣人也不能掌握 “理”。戴震尖銳地指出,程朱主張 “存天理,滅人欲”,將 “天理” 和 “人欲” 對立起來,實質上是對人性的扼殺,“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戴震悲憤地說: “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 死于理,其誰憐之!”但在清代,學者推崇的是戴震的學問淵深和考據精核,是他的方法,而不是他的思想。《清史稿·戴震傳》稱: “震之學,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理,謂義理不可空憑胸臆,必求之于古經。求之古經,而遺文垂絕,今古懸隔,必求之古訓。古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圣人賢人之義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就是從方法論上盛推戴震。戴震的兩位弟子王念孫和段玉裁都以考據名家,更加突出了戴震作為考據大師的形象。其實,戴震鋒芒直指程朱的批判精神本身,就足以奠定他在清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近代章太炎最早盛推戴震的思想,胡適則以戴震為“朱子以后第一個大思想家、大哲學家”。不過,胡適津津樂道的還是戴震的考據方法,他甚至將這種實證的方法譽為 “科學的方法”。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慧能
下一篇:文學·流派·才子佳人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