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出版·永樂大典
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類書。明永樂元年至六年(1403~1408)由解縉等纂修而成。明成祖審閱后,非常滿意,并親自撰寫了序言,贊揚《大典》“上自古初,迄于當世,旁搜博采,匯聚群書,著為奧典”,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約三億七千萬字。《永樂大典》修撰時,制定了凡例,全書依照《洪武正韻》的韻目,“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編輯方法,將自古以來書籍中的有關資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輯入的圖書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工技、農藝、醫學、志乘等達七、八千種。
本書與以前歷代修纂的各種類書相比較,有三方面的特點。
第一,在編纂方法上。我國古代類書的編纂方法有分類的,有按韻編的,也有以數目字來編纂的。一般官修的大型類書,以分類編纂的為多。像《太平御覽》分五十五部,部下又分5426類。由于類目紛繁,往往容易把同一條資料拆散,有時又會造成一條資料在同一書內重復出現,給編制體例上帶來混亂。查檢者如果不熟悉分類部目,檢索也很困難。《永樂大典》采取按韻和分類兩者相結合的“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編纂方法,也就是依照《洪武正韻》的韻目,按每韻下分列單字,在每一單字下詳注該字音韻、訓釋和它的篆、隸、楷、草各種書體,再依次把有關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異見、詩文詞曲等隨字收載。明成祖稱贊這種編輯方法是“揭其綱而目畢張,振其始而末具舉”。查索者只要“因韻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鵠,開卷無所隱”,檢索非常方便。
其次,所收輯的各類典籍之宏富,也是其他類書無能望其項背的。唐代的《藝文類聚》收書14 31種,宋代的《太平御覽》比《藝文類聚》龐大得多,亦只收1 690種。《永樂大典》收書達七八千種之多,等于以前大型類書的五六倍。在收輯典籍的內容上,它一反過去類書偏重儒家經典、史傳文集的傳統做法,《大典》收輯的典籍極為廣博,上自唐虞,下至明初的經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等,真是包羅古今,搜述無遺。從當時修撰《永樂大典》時所用圖書情況來看,也可以了解到這一點。修纂《永樂大典》時啟用了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全部藏書,猶嫌未足,還指派蘇敬叔等人分赴各地采購圖書,明成祖對圖書也很關心,命人四處收購遺書秘籍,不計價錢。由于明成祖的重視,準備了豐富的圖書供修纂人員采擇,以致《永樂大典》收入的典籍總數達七八千種之多,超過了以往任何類書。
第三,在裝幀上也別具一格。全書采用上等白宣紙,印有朱絲欄,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用極為端正的楷書抄寫,墨字黝黑,微發古香。對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繪有圖形。所繪之圖,全用白描手法,形態逼真,精麗工致,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佳品。凡征引書名和圈點,全用朱筆,相當醒目。版心亦為朱色,上魚尾內標有“永樂大典卷××”,下魚尾內記每卷頁碼。每冊高營造尺一尺五寸六分,寬九寸三分。書面硬裱,用粗黃布連腦包過,顯得格外莊重樸實。每冊三十至五十余頁不等,有一卷一冊的,亦有二卷或三卷一冊的,但以二卷一冊者居多。每冊外封左上有一長方框,內題“永樂大典”四字,其下用雙行小字注明卷幾至卷幾。右上角有一小方格,題該冊所屬韻目,又低一字再注明這一冊又是該韻目之第幾冊。這樣考索起來非常方便。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而且就其書籍本身,也是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當然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急于成書,又出于眾手,故違乖體例,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是不少的。《永樂大典》修纂時薈萃了全國各方面的優秀人材,當時有人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咸集于京師”來形容其盛況。此外,明成祖對編纂者在工作上、生活上也提供了不少優裕條件,這些無疑保證了修纂工作的順利進行。《永樂大典》修成后貯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里。永樂十九年(1421)北京新宮建成,遷都北京,《永樂大典》一部分又被運到北京貯藏在文樓內。為了防止不測之虞,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明世宗正式決定重錄《永樂大典》。重錄工作用了整整六年,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四月方才完成。重錄副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完全一致。重錄之后,《永樂大典》有了兩個鈔本,一般人稱重錄本為“嘉靖鈔本”或“副本”,永樂間修纂的為“永樂鈔本”或“正本”。正本大概仍歸藏于文樓或文淵閣,副本貯藏在新建的皇史宬。《永樂大典》雖然有正副二部,但都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正書何時亡佚,史籍沒有明確記載,一般人估計毀于明清變動之際。副本由于保管不善,丟失很多,加上帝國主義兩次對中國的侵略、焚燒加上搶劫,《永樂大典》的殘存本被分割散裂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或私人手里,政府藏書所剩無幾。解放后,《永樂大典》的影印本極多,但應當說以中華書局影印本為最佳。據統計,現存于世的《永樂大典》為808卷,中華書局兩次影印本共收797卷,已占現存總數的99%,是目前收集最為齊全的影印本。其最大貢獻在于保存了我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文獻資料。但對其的利用,是清代才開始的。最早利用《永樂大典》的是李紱和全祖望。以后許多學者對之加以輯錄,這些優秀詩文作品的輯出,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文學寶庫。
但是,由于輯佚的目的專為鞏固封建統治服務,所以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清統治者在維護、鞏固清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哪些該輯,哪些不許輯都有嚴格的規定,尤其對有進步思想的著作全都摒棄不輯,即使要輯的書,只要內容與封建儒家思想有相悖之處,即被視作異端,大加刪改。其次,由于狹隘的封建正統觀點,對科學技術著作和民間文藝作品,未能留意。另外,《四庫全書》館是一個封建官僚機構,許多人為謀求升官發財而來,對從《永樂大典》中輯錄佚書這樣一項重要工作,馬虎應付,粗枝大葉,貪圖省工,拖蹋遲慢,幾乎弄得無法進行。就輯本本身來說,漏輯和舛錯也很嚴重。自從有了《永樂大典》影印本,《永樂大典》不再像以往那樣珍秘難求。由于《永樂大典》每冊幾乎都是一個歷史資料的小淵源,仍有不少有價值的文獻資料,有待研究工作者發掘利用。在今天,對《永樂大典》的利用仍不外乎輯佚和校勘兩個方面。我們今天應當充分利用它,這樣一定可以整理出更好的版本來。
上一篇:小說·水滸傳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漢武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