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論·明詩別裁集
詩集。清沈德潛、周準編。十二卷。選明人詩一千多首,起自明初劉基、宋濂等人,到明末陳子龍、張溥等人止。“別裁”,語出杜甫《戲為六絕句》:“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吾師。”“別裁”是辨別、裁去之意。“偽體”指背離風雅傳統的,毫無生命力的詩歌;“別裁偽體親風雅”,有去偽存真之意。后人就以“別裁”作為選本的代稱。意即已將“偽體”剔除,所選均系佳作。此本以陳子龍《皇明詩選》,錢謙益《列朝詩選》、朱彝尊《明詩綜》等其他明詩選本為借鑒,以“怨而不怒”、“和平淵雅”為準繩,本著尊唐、復古的原則,別而裁之,于清代乾隆四年(1739)成書,約十九萬六千字。卷首有目錄及沈德潛、周準、蔣重光三人序。序中說:“宋詩近腐,元詩近纖,明詩其復古也。”所謂明詩復古,主要是指明中葉以來的前后七子中的復古派詩人。沈氏特別推崇這些詩人,他把前七子中的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詩說成是“力追雅音”“古風未墜”;把后七子中的李攀龍、王世貞等人的詩譽之為“彬彬乎大雅之章也”。對這些人的詩大量挑選,而對反復古的公安派、竟陵派等人的詩則加以排斥。正文十二卷,收明初至明末三百四十名作者各體詩一千○二十余首。其中何景明詩最多,共四十九首,次則李夢陽、王世貞、李攀龍等,皆前后七子大家,而無竟陵派詩作。第十二卷收方外十一人詩二十一首,名媛九人詩十一首,外國十三人詩十四首。集中亦有圈點評注,大字為詩,小字雙行為注,或名人片語,或編者評釋,穿插其間。于每位作者名下,亦有小字雙行記其字、里、經歷,間有論詩之語。本著“始端宗旨,繼審規格,終流神韻”,所選之詩,不少為應制詩,亦有仇視農民起義、污辱少數民族之作,為糟粕。但此集取材廣泛,能以有限篇幅,反映明代詩歌之大概。尤其能“不因人存詩”,不收“雷同沿襲,浮艷淫靡”之作。故得以廣泛流傳。其中劉基《夏夜臺州城中作》,陳子龍《雜感》、《小車行》,張綱孫《苦旱行》等,能反映農民貧苦,揭露明代社會現實,對研究明代詩歌,具有參考價值。
本書實是沈德潛錘煉其“格調說”的藍本。與《唐詩別裁集》等合稱“五朝詩別裁”。有乾隆四年(1739)刻本,中華書局1975年縮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
上一篇:抵御外侮·明清抵御外侮運動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