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云岡石窟
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十六公里元武州山南麓,武周川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大者21,小者32,計53個,此外仍有許多小窟,共計一千一百多個窟龕,大小造像5.1萬余尊。石窟始鑿于文成帝拓拔浚興安二年(453),至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493),這40年間是云岡石窟的主要建窟時代。此后至唐仍鑿建了一些小窟,而且遼、金、明、清各代都對造像有所裝修。
云岡石刻之一
云岡石窟當時地處北魏首都,帝王極力崇佛,故而得到大力支持。其中最早的曇曜5窟中,最高的造像達17米,矮者亦13.5米高,這五窟大佛分別相當于太武帝、明元帝、道武帝、景穆帝與孝文帝,正應了《魏書·釋老志》中所言:“五級大寺內,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釋迦像五,各長一丈六尺。”這個時期的造像雕刻,造型雄偉,臉部及身體渾圓、強健,尤其通天鼻和薄唇的處理,衣飾的通肩或右袒以及薄衣貼體之“曹衣出水”等形式,帶有外來藝術風格及地方少數民族粗獷豪放氣質影響的痕跡。太和年間所鑿群像,已著“褒衣博帶”式的漢裝了,面相半圓適中,中國人的氣質很顯然,尤其是采用漢代所慣用的平直兼陰線的刀法,可見已深受漢民族文化、藝術影響。雕刻的內容有所增多,出現了世俗的供養人與佛傳、本生等故事雕刻,釋迦多寶佛對坐于菩提樹下說法像等。中國的建筑形式在此大量出現,多數的佛窟、門洞的建筑、梁枋斗拱、屋頂以及鴟尾都是中國木構建筑的形式和中國殿宇的再現。雕刻技巧上多采用高浮雕,處理造像的不同角度或衣褶的重疊層次。而造像的衣褶、身光和背景中的動植物形象,巧妙運用了裝飾性處理手法。在對稱的忍冬紋浮雕帶上,突出高浮雕的朱雀、白鹿、蓮花和仕生童子等形象,是代表民族風格的新創造。云岡石窟氣魄宏偉,內容充實豐繁,形式富麗獨特,是北朝石窟造像中難得的遺例;雖然它的石質較松而導致某些風化和坍塌,但云岡石窟保存的完整性仍是其他石窟難與相比的;從其雕刻藝術中可看到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與西方石刻藝術交光互影及逐漸華化的現象,這對于研究北魏時代的雕刻藝術,具有典型意義與寶貴價值。
云岡石刻之二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事林廣記
下一篇:音樂戲曲·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