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黃宗羲
明末清初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史學家、愛國主義者。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黃竹浦人。父親黃尊素,進士出身,是明末東林黨的著名人物。父親被魏忠賢閹黨所害,19歲的宗羲攜奏疏和鐵錘上京,擊傷仇人,歸祭父親,時人稱“黃孝子”。后拜劉宗周為師,天文、歷算、樂律、經史百家及釋道之書,無所不讀,且重實際,善思考,因此成為學識淵博、受人器重之士。21歲時參加“復社”,繼續開展反宦官斗爭。清兵入關后,他在浙東招募義兵抗清,并被南明魯王政權任命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后遷監察御史、右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等職。南明覆亡后,即隱姓埋名,隱居不出,悉心著書講學。曾多次去寧波、紹興、海寧、崇德等地主講,聽者云集,譽滿海內。清廷詔征博學鴻儒,并聘其預修《明史》,他堅辭不就。
黃宗羲博學多才,著述甚多,凡歷史、政治、經濟、哲學、天文、地理、數學、音律等無不研究。在哲學上,他反對宋儒“理在氣先”之說,認為“理”是“氣”中的條理和順序;認為“氣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公共之物也”。在政治思想上,批判封建專制主義,認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分君權,重新調整君臣關系,提出建立正常而完備的法律。在經濟政策方面,主張改革土地、賦稅制度,強調“工商皆本”,提倡貨幣流通而不是用來貯存。在史學方面,極力提倡讀史,認為“學者必先窮經,然拘執經術,不適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讀史”。他是浙東學派的創始人,萬斯同、萬斯大、全祖望、戴震皆受其學業影響。黃宗羲一生著述頗豐,據余姚梨洲文獻館統計,約有72種,《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為我國最早的學術史之一,另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案》、《行朝錄》等。他與同時的顧炎武、王夫之并稱為清初三大儒。
上一篇:繪畫·黃公望
下一篇:繪畫·黃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