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武訓興學
武訓 (1838~1896),清末人物,因畢生行乞興學而聞名。山東省堂邑縣(今聊城)西北柳林鎮武家莊人。因排行第七,原名武七。后清政府嘉獎他興辦義學,臨清州尹莊鴻烈為他改名為“武訓”。少孤貧,從母乞于市。稍長,且傭且乞。自幼目不識丁,頗受戲弄,提出“誓必積貲教人”,“修個義學為貧寒”。日積月累,將乞討所得,放債置地。后在堂邑、館陶、臨清等地置田230畝(一說300畝),從此在柳林鎮設義學,定名為“崇賢義塾”。塾分二級,稱蒙學、經學,聘邑中之文學士主講儒家經典和應科考試的知識。初因入學者不多,乃以古廟為學堂,招窮人子弟就學。繼又與館陶縣千佛寺了證和尚在楊三莊創辦“館陶楊三莊義塾”。又于1896年創辦“臨清御史巷義學”。他常往來于塾中,勸勉師生勤于教學。因此,教師、學生對他無不敬畏。因“行乞興學”,先后得山東巡撫張曜、袁樹勛疏請嘉獎。光緒帝授以“義學正”,賜穿黃馬褂和“樂施好善”匾額。為積資辦學,竟終身不娶。光緒二十二年(1896)卒于臨清義學廡下。死后袁樹勛奏準“宣付國史館立傳”,準入堂邑、臨清、館陶三縣鄉賢祠,并得建忠義專祠。武訓死后幾十年間,受到極高贊揚。陶行知曾高度評價他這種募款興學的獻身精神。解放前夕,一些知識分子曾為他寫傳記,拍電影,宣傳他的事跡。解放后,錯誤地開展了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致使批判擴大化。粉碎“四人幫”后,經過理論戰線的撥亂反正,給予電影《武訓傳》和武訓精神以正確的、實事求是的評價。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武則天
下一篇:音樂戲曲·漢宮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