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的一個詞派。五代十國時,中原板蕩,蜀中卻相對穩定,經濟繁榮,一時間文人薈萃,流連忘返。前后偏安西蜀的兩個小朝廷自知沒有統一天下的力量,便沉緬在獨立王國的安閑之中,歌舞升平,自得其樂。于是,以娛樂為主的曲子詞便流行開來,后蜀宮廷文人趙崇祚將這些曲子詞匯編成一書,取名《花間集》,入選的十八位詞人,除溫庭筠、皇甫松為晚唐人,和凝是北漢宰相(時稱“曲子相公”),張泌可能是南唐詞人,其他都是蜀中宮廷文人或文學侍臣。這些詞人歌詠的主題大都是男女艷情、離愁別恨,低回婉轉、香軟柔艷,類似齊梁間的“艷詩”,故有人將其稱為“艷詞”,而將集中所選詞人及風格相近的詞人統稱為“花間派”?!痘ㄩg集》將晚唐浪漫詞人溫庭筠列于卷首,表示西蜀詞人的源流所自。事實上,所謂“花間派”有兩種主要風格,一是溫庭筠的儂艷華美,一是韋莊的疏淡明秀。溫詞《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币云G麗細膩的筆觸描畫一個慵懶嬌媚的女子晨起梳妝的情景。韋詞《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以清淡疏朗的筆觸描寫江南美景以及人生的惆悵。這在《花間集》中算相當含蓄的。有些詞人描寫男女燕婉之私的筆觸非常直露,被后代正統文人斥為“桑間濮上之音”(黃色歌曲)。但是,“花間詞派”的情趣雖不符合儒家“詩教”,卻是文人心態的自然流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不排斥人有七情六欲。于是在北宋前期,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正統文人如歐陽修、晏殊等人,一方面在詩文中“言志”,另一方面又在詞中“言情”,其風格顯然是承“花間”余緒而來。后代有些讀者居然不敢相信歐陽修這樣的正人君子也寫“花間艷詞”,竟大膽假設說歐陽修的這些詞是“偽作”,是小人為了玷污詩人的名聲而故意搞的“栽贓陷害”。清朝經學家兼詞人張惠言卻根據《詩經》“比興”的傳統,另創新說,說是這些“花間艷詞”中別有“寄托”,表現了“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已之情”,類似《離騷》中的“香草美人”。實際上,“花間艷詞”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并無多深的寄托。
上一篇:什么是《仁》
下一篇:什么是《婉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