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風格流派之一。“婉約”一詞古已有之,魏晉六朝人用它來形容文學辭章,有委婉含蓄或宛轉柔美的意思。明代便有人試圖用“婉約”來描述一種“軟媚”、“婉美”、“曲折委婉”、“含蓄蘊藉”或“纏綿悱惻”的詞風。如嘉靖年間的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指出:“至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大概的說法?!巴窦s派”和“豪放派”的具體劃分,從來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現代有些學者甚至反對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不過,唐五代至宋的詞,確實有兩種明顯不同的風格,如通常說的“蘇辛”或“姜張”,就是以詞人來代表兩種不同的詞風。人們以蘇軾、辛棄疾代表“豪放派”,而將“花間詞派”、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姜夔、吳文英、張炎等都列為“婉約派”,可見“婉約派”陣容強大。后代詞家甚至多將“婉約”視為“正宗”,而將“豪放”視為“變體”。這是符合實際的,并非出于某種偏見。詞最早叫曲子詞,是合樂歌唱的,類似現代的“流行歌曲”,主要是為了娛樂。無論是民間娛樂,還是宮廷娛樂,或者是文人燕樂,歌唱者多是歌娃舞女,這就決定了詞以“宛轉柔美”為本色。后代文人詞也多表現為纏綿悱惻、委婉含蓄,故歷代詞選如《陽春白雪》、《絕妙好詞》、《詞綜》、《宋詞三百首》等,就多以“婉約”為基調。
上一篇:什么是《花間派》
下一篇:什么是《豪放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