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莊周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道家學派之集大成者。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一說山東曹縣)人。相傳出身于破落貴族家庭,曾做過蒙地的漆園吏,但在職不久便隱居起來,終身不出。
莊子的教育思想散見于《莊子》一書中,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關于教育目的問題。莊子從主觀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哲學觀點出發,主張培養具有無差別境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理想人物,即所謂“圣人”、“至人”、“神人”和“真人”。雖提法不一,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能徹底理解和覺悟到復雜的社會和紛繁的人生皆無差別,這樣對外界事物就可以采取不理睬、不評論的態度,從而保持內心平靜。很顯然,這種教育思想是比較消極頹廢的。②關于教育內容問題。為培養無差別境界的理想人物,他提出了“三齊”、“四無”的具體教育內容。所謂“三齊”,是指齊是非、齊善惡、齊美丑。實質上是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是非、善惡、美丑等現象持超然、模棱兩可的態度,以至隨波逐流,聽其自然。所謂“四無”,是指無己、無功、無名、無情。實質上是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不關心他人、不關心國家和民族,只追求個人精神解脫的絕對自由主義者。③關于教育原則和方法問題。他認為,為培養具有無差別境界的理想人物,在教育手段上最根本的是堅持順乎自然、心齋坐忘的原則。也就是說,人們只須保持固有的天性,不必強求增長知識和智慧。遺著《莊子》一書原52篇,現僅存33篇,為晉人郭象所編,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參見“莊子”條。)
上一篇:古代典籍·廣雅疏證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