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彈箏圖
唐·佚名
壁畫重彩
見于敦煌莫高窟八五窟南壁東側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不少抒情的優美小品。《樹下彈箏圖》可謂這方面的代表。
此圖在85窟南壁東側《報恩經變》的下部,為《惡友品》“善友太子本生”中的一個片段。故事是說波羅奈國太子善友歷經千辛萬苦,從龍宮取得摩尼寶珠,歸途中被弟弟惡友搶奪,并被刺瞎雙目,流落到利師跋國彈箏賣藝,后來又成了國王果園的守護人。國王有一公主,見盲人彈箏而發生愛情,便不顧父母反對,與善友結了婚。由于彼此真誠相待,善友終于雙目復明,與公主一起回歸故國,讓惡友交出寶珠,遍降甘米、名衣、金銀七寶、眾妙伎樂等等,普濟眾生。《樹下彈箏圖》即描繪利師跋公主見善友在樹下彈箏而心生愛慕的情景。畫家以其巧妙的構思和精練的手法,既成功地完成了這一主題性塑造,又生動地寄寓了自己的審美和情感表現。
最動人心弦的,首先是一片迷濛、靜謐的石綠色。石綠色的草坪,石綠色的果樹,石綠色的凳子,甚至連赭色的老樹干也帶有濃烈的石綠味,而且,全都顯得混混茫茫、恍恍惚惚,似夢,似幻,似柔軟的輕紗,似朦朧的月色。隨后,在這片石綠色之中,我們才漸漸看清兩個對坐著的人影,穿青色上衣者為善友,穿醬色上衣者為公主,而他們的白色裙裳,則與白色的顏面、白色的云天諧和呼應,成為石綠色主調中的第一副調。整幅畫中,最為著意的無過于善友手中的箏了,它是那樣的濃黑,那樣的堅挺,那樣的肯定,甚至連公主那頭云髻都不可與之比擬。如果說,樹冠、圓凳、衣裙、手臉,包括虬屈的樹干、峨博的冠帶等等都是用極其明顯的弧線組成的話,那么,唯有這把箏用的是直線,而且又是微微帶有弧線的直線。如果說,所有色塊造型的走向都形成從左向右傾斜的話,那么,唯有這把箏使用了逆向傾斜,而這種傾斜,又是經由善友的衣袖、裙帶和左邊樹干等等所構成的放射式集合點所彌合、過渡的。加上善友微垂的雙眼、弄弦的雙手以及公主斂袖凝神的情態刻畫,一種純真無邪、心心相印的氛圍油然而生。細細品味那典型的晚唐服飾,道地的中國情調,與其說這是作者成功地表現了善友的愛情生活,毋寧說是作者利用這個題材成功地表現了自己的某種理想情趣來得更合適。
樹下彈箏圖
佛教壁畫有著嚴格的規范,這是為其服務于宗教的性質所制約著的。但有才能的畫工,往往能在順應這種規范的前提下出奇制勝,如同天才詩人能寫出動人心魄的格律詩一樣。《樹下彈箏圖》的價值正在于斯。當然,這是站在我們當代人的繪畫鑒賞立場上而言的,上述鑒賞效應,也只有摒除以宗教信仰為本體的鑒賞觀,而代之以審美本體的鑒賞觀,才有可能獲得。與此同時,也值得指出,由于時間的洗禮,現存畫面與剛完成時的畫面已經有了很大不同。細察此圖,發現那些朦朧的石綠色大都是經由剝蝕變色后的效果,最明顯的莫過于兩個泛白的圓凳,至今還能找到一些殘存的深褐色斑痕。可以想象,假如那些隱約不清、混沌一片的大色塊諸如樹葉花草之類,都被清晰地勾描出來,并且又是五彩相雜的話,那么,前述的所有鑒賞效應,也就會判然異趣了。
上一篇:《高逸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黑飛天》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