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記》的主要內容,《洛陽牡丹記》導讀
《洛陽牡丹記》是我國現存最早記述牡丹的專著。歐陽修撰著。北宋天圣九年(1031)》他初抵洛陽,親眼所見當地養花業的盛況,民習酷愛牡丹,觸景生情遂依所見所聞總結其精華,撰成此書。版本頗多,主要有《百川學海本》、《說郛》、《山居雜志》、《筆余叢錄》、《群芳清玩》、《藝圃搜奇》、《墨海金壺》、《珠叢別錄》、《云自在龕叢書》、《香艷叢書》 及 《叢書集成》本等。
歐陽修(1007—1072)江西廬陵人。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天圣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文忠。譽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新唐書》、《新五代史》、《歐陽文忠集》等。
全文1卷,分作3篇即花品敘第1、花釋名第2、風俗記第3,共約2700字。
花品敘第一 首先點出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的丹州 (今陜西宜川一帶)、延州 (今陜西延安、延長、志丹一帶),又說“丹、延以西及褒斜道(陜西褒水、斜水流域) 中尤多,與荊棘無疑,土人皆以為薪。”可見古時牡丹初為野生,分布的地區也很廣泛。民間以為柴薪,數量之多已達滿山遍野之程度。牡丹最初以藥用植物記載于《本草經》,到了隋、唐時代才成為一種重要的花卉,栽培中心主要在長安一帶。宋時雖然牡丹栽培地域更加廣泛,“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今山東濰坊一帶),南亦出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這是因為洛陽風土條件最適合牡丹的緣故。當時洛陽已成為牡丹的栽培中心。歐陽修在本書中按照品種的名貴程度依次列出了24個品種。但文中又說在錢思公雙桂樓下屏上見牡丹名凡90余種。可見當時牡丹品種數量之眾。
花釋名第二 總結歸納了當時各個牡丹品種的命名特點是“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異者而志之。‘姚黃’、‘左花’、‘魏花’ 以姓著; ‘青州’、‘丹州’、‘延州紅’ 以州著,‘細葉壽安’、‘粗葉壽安’、‘潛溪緋’以地著; ‘一鞓紅’、‘鶴翎紅’、‘朱砂紅’、‘玉板白’、‘多葉紫’、‘甘草黃’ 以色著;‘獻來紅’、‘添色紅’、‘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暈檀心’、‘蓮花萼’、‘一百五’、‘葉底紫’皆志其異者。”這種紀實的、象形的命名使人們容易聯想到品種的特征、生動的形象、歷史的淵源,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命名經驗,很值得汲取。姚黃、魏花等珍貴品種被尊之為花王、花后。逐一記述各個品種的來歷及主要形態特征。花型分類上也指出有單葉 (型) 即單瓣品種、多葉(型) 即半重瓣品種、千葉 (型) 即重瓣品種。花色已有肉紅、深紅、淺紅、朱砂紅、黃、白、紫及先白后紅等記述。文中已明確指出單葉是原始種類,后來經過人工栽培,培育形成多葉、千葉品種,有了更美麗的新品種,單葉一類的品種 “此花黜矣,今人不復種也”。
風俗記第三 記述了當時在牡丹開花時節,無論貧賤富貴之家瓶插供賞之習俗和士庶之家競相游樂于花市、笙歌相聞的盛況。民間愛花、種花、賞花、插花之習俗可見一斑。更有甚者,為了把名貴的花王花后送去給皇帝欣賞,當地權貴派出驛馬日夜兼程飛馳開封。采用了竹籠里鋪襯菜葉(以免花朵之碰撞受傷)和蠟封花蒂(減少水分散失)之保鮮技術。效果頗佳。這是我國長途運輸切花的最早記載。
本篇還記載了牡丹種植、澆灌、整枝和防治病蟲害的技術。特別是關于牡丹嫁接的記述更為重要。因為此前還沒有見到關于牡丹嫁接的技術資料,而本書對此有較詳的記述。牡丹“其不接則不佳……姚黃初出時一接頭值錢五千……魏花初出時接頭亦值五千,今尚值一千”。可見嫁接技術日漸普及、廣泛,其價格日漸低落。嫁接已成為當時民間培育新品種的重要手段。本書對嫁接技術要點的記述也相當周詳。足見方法已相當先進。
本書風格古雅,文字優美,頗為后世所推崇,流傳相當廣泛。為研究北宋時期的花卉種植業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在我國植物學史和園藝學史上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在本書之后,北宋周師厚也寫了一部《洛陽牡丹記》,師厚字敦夫,浙江鄞縣人。一卷。成書于1082年。此書又名 《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記載牡丹品種46個,可視為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的補充。有 《說郛》本和 《古今圖書集成 ·草木典》 本傳世。書中談到“ ‘甘草黃’千葉黃花也,……其花初出時多單葉,今名園培壅之盛變千葉”。顯然當時已經認識到優良的肥水管理條件可以促進植物發生變異,促使優良品種出現。這種見解是很科學的。
上一篇:《洛陽伽藍記》的主要內容,《洛陽伽藍記》導讀
下一篇:《洴澼百金方》的主要內容,《洴澼百金方》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