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京師同文館
近代中國第一所外國語學校。又稱“同文館”。清末洋務派專門為培養外交翻譯人才而創設的外國語學院。1861年1月成立于北京,1862年6月正式開學。隸屬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剛開始時設英文館,招收十三四歲以下八旗子弟入學。1863年增設俄文館、法文館,1866年又增設天文算學館,1872年設德文館,1896年設東文(日文)館。學習課程最初只有中、外語文,1868年至1876年陸續開設算學、格致、化學、醫學、天文、測算等自然科學和萬國公法、富國策(政治經濟學),各國史地等社會科學課程。1876年修訂課程計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兼讀外文自然科學課程的八年,另外一種是不讀外文只讀自然科學課程的五年??荚囍贫确衷抡n、季考、歲考、大考(三年一次)。歲考及大考均由總理衙門出題、監考、評分。優者受獎,劣者降革。
師資除漢文教習外,其它課程的教習多數為外國人。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于1865年到館任教,1869至1894年任總教習,管理校務。經費來源為海關船鈔,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任監察官,掌握經費和人事大權。除免費供給學生食宿外,每月還有膏火費每人白銀三兩到十五兩不等。學生人數從開辦時的十人到后期增至一百三十余人。畢業生大半任清政府的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該館除教學外,還有翻譯工作。第一本是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歷年總計共出版譯著36種,其中教習的譯著達14種,學生的譯著11種,師生共同的譯著7種,未詳的4種。從內容分,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15種,社會科學12種,語文5種,史地4種。該館還設有印刷館,備有中體和羅馬體活字,承印書籍文件,又先后設有化學實驗室、博物館、天文臺、物理實驗室。1902年(光緒28年)底并入京師大學堂。京師同文館為清政府培養了大量翻譯人才和外交人才等,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五代監本“九經”
下一篇:小說·人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