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借事增幻》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此篇借舜二妃追舜不及、淚染湘竹之事,言遠別離之苦,并借《竹書》雜記堯舜見逼舜禹、南行野死之說,點綴其間,以著人君失權之戒,使其辭閃幻可駭,增奇險之趣。(胡震亨《李詩通》卷四)
【詩例】
遠別離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云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lián)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云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解析】
好的詩歌是詩人心靈世界真實的披露,詩歌的動人心弦的力量在于它感情的真摯和那份真摯的恰如其分的表達。借助于這種表達,詩人們傾出心中的郁積,讀者也在深深的共鳴中感到陶醉和某種解脫。然而表達真實和有什么說什么又不能混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藝術殿堂中,一覽無余的東西是沒有地位的。何況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里的人,由于諸多不得已的原因,往往不能實話實說。詩歌,作為最精致的表情達意的工具之一,詩人便可于其中采取種種委婉曲折的手法,務使思想感情的表達接近最真實的程度;同時,由于這些藝術手法的運用,也為詩歌增添了朦朧深邃的魅力。“借事增幻”就是取得這種藝術效果的手段之一,李白 《遠別離》一詩很好地使用了這一方法。《遠別離》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此詩“依題立義”,通過有虞二妃和帝舜生離死別的故事,表現(xiàn)遠別離的天荒地老的悲哀。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蹤而至,在洞庭湖邊聽到舜死消息,南望痛哭,“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水經(jīng)注·湘水》)這古老的傳說千古飄蕩于瀟湘洞庭的云水之間,凄迷、悲涼。李白這首詩開頭直述其事,接著用海水萬里襯托離恨之深,用日慘云冥、猿啼鬼嘯渲染別情之苦。再下來“我縱言之將何補”六句,議論性極強,乍讀似凌空而至,細思之,又似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奸邪當?shù)溃瑖\堪憂,這種感受是如此的強烈,難道僅僅是針對歷史傳說而發(fā)的嗎?接下來,詩人不再直抒胸臆,而用“或云”二字,輕輕帶出一個關于堯舜事跡的更加閃幻可駭?shù)膫髡f。《竹書紀年》云: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國語·魯語》云:“舜勤民事而野死”。堯舜是上古圣王,萬世楷模,然其晚景竟凄涼至此,大概都與失權有關吧?你看湘南九嶷,峰峰相似,重華葬身之地也無人確知,不是死得曖昧,何至如此呢!結尾六句,意象飄忽,境界悲苦,湘妃竹淚,磨滅無期,山崩水竭,更在何時?悲劇之深,正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了。本篇寫作背景,不可詳考,元代蕭士赟認為玄宗晚年朝政荒廢,權歸幸臣,“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所謂皇英之事,特借指耳。”這話很有道理。詩人清醒地看到國事日非,言又無益,不言又不忍,于是將時事的感慨寄于歷史題材之中,著明“人君失權”之禍以為當世的警戒,這樣就避免了直言觸諱,給詩歌抹上了一層如夢如幻的色彩,增加了詩歌的隱約之美和吞吐之致。“借事增幻”是用典的效應,為近體詩特別是律詩所看重,中國封建社會,由于文人們主觀上對婉約之美的偏愛和客觀上對于直言不諱的壓制,使這一表現(xiàn)手法一直深受青睞。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踵事增華》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翻新見奇》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