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西林:乾明寺,在廬山。“遠近”一句:該句異文很多,有“遠近高低無一同”、“遠近看山總不同”、“到處看山了不同”等版本。緣:因為。
入選理由:
尋常的生活現象中表現的深刻哲理,本篇是宋詩中著名的理趣詩。
詩詞賞析 詩人經歷了黃州貶謫的幾年生活之后,常常思考人生的許多問題。有些問題看你怎樣看待,或者好,或者不好,或者禍中有福,或者福中有禍。元豐七年(1084),蘇軾離開黃州后,經九江上了名勝廬山,廬山的山峰是最為有名的,但是,山峰究竟美在哪里,換句話說,山峰那么多,究竟有誰準確地描述過它們的形態?從靜止的角度看,山的形態是不變的;從動的角度看,山的形態又決不是固定的。這不是和人生一樣嗎?哪有固定不變的人生狀態呢?既然有變,就可以將人生的苦和樂作動觀,無所謂苦,也無所謂樂了。這就是詩人寫作此詩的思想基礎和背景。
山峰橫看側看,遠看近看,因為角度的不同,形態自然有變化,這似乎是小兒也明白的道理,但處在山中的人卻未必覺醒,似乎也用不著覺醒。只有詩人在經歷無數的人生思考之后來到此地,才能有感覺上的敏銳和化平常為特殊的條件,因而才揭示了誰都經歷卻未能道出的哲理來,才讓“不識”兩句成了既說山又超越山的可諷諭社會現象的名句。
上一篇:《常 建·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崔 護·題都城南莊》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