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戲曲·臨川四夢
明代傳奇作品,又稱《玉茗堂四夢》,作者湯顯祖。分別為《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和《牡丹亭》。《紫釵記》寫于萬歷十五年(1587)左右,是湯顯祖僅次于《牡丹亭》的重要劇作。取材于唐傳奇《霍小玉傳》,和原劇最大的不同是把李益的負情、霍小玉的含恨而死的悲劇故事,改寫成霍李兩情相悅,結為夫婦。作品著重歌頌了霍小玉的“情癡”和黃衫客的“豪俠”,而對李益既惜其遭遇不幸,又責其真情不堅。主要是反映湯顯祖以“情”為核心的文學觀。《南柯記》取材于唐代李公佐的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共四十四出。這個劇本寫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屬湯顯祖晚年的作品。劇中的主人公淳于芬因情生夢,做了槐安國的駙馬。淳于芬在夢中歷盡了榮華富貴,夢醒后認識到一切總歸虛無,終于看破紅塵。這部作品著重表現既有功名欲望也有政治理想的士大夫在這種丑惡的政治中走向幻滅和覺醒的過程,同時強調了情愛對于人生的價值。《邯鄲記》取材于唐代傳奇小說《枕中記》,即有名的“黃粱美夢”的故事。寫邯鄲有個姓盧的書生,熱衷于功名,神仙呂洞賓給他一個枕頭,他依枕而睡,做起夢來。夢中的盧生做了高官,過上了荒淫無度的生活。后盧生黃粱夢醒,覺悟出家。這是一部反映明代上層政治特點的作品,具有批判時政的用意。《牡丹亭》是“臨川四夢”中最優秀的作品,代表了作者的最高成就,正如作者自己所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湯顯祖《玉茗堂四夢》的故事情節都是以夢為關鍵,批判了黑暗現實的“虛情”,并針對“士大夫好談性理而多矯飾”的現狀,提出了“蓋唯有至情,可以超生死,忘物我,通真幻,而永無消滅”的人生價值觀。但作者的佛學禪宗思想決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指出解決問題的出路,即使是像《牡丹亭》那樣優秀的作品也不例外。
上一篇:繪畫·中國畫
下一篇:音樂戲曲·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