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這是一篇總結戰爭經驗、論述謀劃進攻敵人、克敵制勝的軍事論文。
孫子在文中明確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高準則。《謀攻》全篇以此為中心論點,分四段進行論述。第一段,談謀攻的戰略總原則,闡明謀攻的意義。文章開門見山,從用兵的策略落筆,依次列舉國、軍、旅、卒、伍,用“全”和“破”、“上”和“次”作兩方面的對比。作者用五個形式規則、語氣果斷的排比句,由大到小,由整體而局部,層層深入地說明了用兵之法,從而得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結論,這一句既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也是謀攻的實質所在。接著,文章結合總結過去的戰爭經驗,闡述立此中心論點的根據。作者已認識到戰爭不是孤立進行的,在戰爭爆發前,應該首先進行政治和外交的斗爭,“伐謀”、“伐交”從而懾服敵人,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作者逐層點明了用兵策略的“上”、“次”、“下”,接著在“下政”方面做文章,來反證“上”的好處。孫子對“攻城之法”作一總的申說,“為不得已”,接著從多方面極言攻城的弊端,然后再敘寫古今一切優秀將領“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毀人之國”,皆“非戰”、“非攻”、“非久”的例證,又從正反兩面論證了“伐謀”的重要,進而自然地引出本段的結句:“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這樣扣住“全”字,呼應中心論點,寫來回環起伏,很有說服力。
第二段,論述在具體的戰役中如何注意謀略,并提出了六項戰術原則。作者用了一組排比句,論述了在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十、五、倍、敵、少、不若”等六種情況下應該相應采取的六種作戰方法,其總的指導思想是要集中優勢兵力對敵作戰。接下來的“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一句,以違反這一戰術原則的結果,從反面證明采取靈活作戰策略的重要。
文章的第三段肯定了將帥對國家的重要作用,指出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者,輔佐得周到,國家就必定強盛,如不周到國家就會衰弱。為了充分發揮將領的作用、提高軍隊的戰斗力,作者又提出了國君對軍隊工作應注意的問題,強調國君不僅要知人,還要知軍,寫了不知軍的三種危害,這實際上是從反面談了“知”對謀攻的重要意義。
最后一段作者緊扣上文,論述了“知”在謀攻中的重要性。首先提出預知勝利的五種情況。這五種情況,前面各段都已涉及,作者換個角度再論述一下,既深化了論題,又與上文呼應,然后歸納一句“此五者,知勝之道也”。這就告訴讀者,“知”是“勝”的前提,“勝”是“知”的結果。再自然得出結論:戰爭指揮者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就必須多方了解和掌握情況,既要知彼,也要知己,從而確定戰略方針以及每個戰役的戰斗計劃,只有如此,才能“百戰不殆”,而這“百戰不殆”正是謀攻的目的所在。
可以看出,全文邏輯性很強,篇章縝密,層次清楚,有較高的結構技巧。“謀攻”的意義在于能夠理想地取得戰爭的勝利,因此文章開頭就提出取勝的最高標準,既說明了“謀攻”的重要,同時也為怎樣“謀攻”提供了準則。接著文章就從戰略和具體的戰役來探討如何“謀攻”。而國君和軍隊的將領是戰爭的指揮者,所以文章后部分就重點圍繞指揮者論述,就這樣,各節皆圍繞中心,逐層深入,顯得清晰明了。
在《謀攻》中,孫子對于要論述的問題,不鋪開說理和論辯,而是多拿出確定性的結論,只作一些恰如其分的分析和比較,并且每段文章均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論述,所以說的道理就比較辯證、透徹,具備了可信性,通篇文章就取得了既簡潔凝煉,又有較強說服力的良好效果。
讀《謀攻》,能見作者的語言功夫。文章大量運用排句、疊句,一瀉千里,暢若流水,借以顯示執著的態度,使文章觀點鮮明。而在估計讀者被說服時,就用判斷句式,果斷作出結論,戛然而止,頓挫分明,令讀者細細回味。句式的選用能服從論述的需要,有效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活躍,孫子為論證自己的軍事觀點,除立論審慎外,必須講究文章的藝術性,以適應時代潮流。《謀攻》是軍事法典,它嚴謹、縝密、簡練、扼要,有一定藝術成就。但成文的當時,我國文章尚處于稚嫩階段,正從簡約的語錄體向結構完整的“篇”過渡和發展,還不具有較長規模的論文和藝術,因此《謀攻》與后世嘆為觀止的散文相比,其藝術方法還是較為簡單的。
上一篇:樂府歌辭《陌上桑》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無名氏《木蘭詩》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