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魯俠
短篇小說。作者張波。發表于《人民文學》1987年第11期。小說寫的是中越自衛反擊戰一次戰役前夕,我軍一政治部主任在尋找烈士墓地(圣土)時所經歷的豐富、細膩的心理變化過程。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即將開始。但是在戰斗尚未打響以前就得為今天還活得好好的士兵們選擇墓地了。奉命執行此任務的軍政治部主任當了半輩子兵,也打過幾年仗,但他從未為別人尋找過墓地。他實在不知道一塊什么樣的土地才配給那些年輕的士兵充當長眠之所,才是這些高尚勇敢的靈魂永恒的圣土。他選擇了一塊長滿一層淺淺青草的山坡,但當他發現這是一塊由于敵人的襲擾老百姓暫時無法耕種而荒蕪了的坡田時,他沒有片刻猶豫,轉身向公路走去。他想,墓地不能選在這里,因為那些年輕的靈魂不會同意。他們就是為了保衛這些土地而獻出了生命,他們怎么會同意死后占用一塊沃土。他們大都是農民的子孫,深知土地的價值。中午時分,他又來到了一個小山包。山包像一個丑陋的癩痢腦袋,裸露著無數大大小小的黑色石頭。亂石把警衛員絆倒在地。這一絆使他心頭一震:他們死后會有許多人來看他們,難道能讓人們在這亂石中磕磕絆絆地去尋找親人嗎?而且這里也沒有俯首可拾的野花。“圣土”還沒有找到,參謀已來報告:穿插部隊同敵人接上火了,第一批烈士遺體已經運送回來。政治部主任“聞言猶如耳邊炸響了一個霹靂,眼前金花閃閃”,“他覺得他正被罩在一口巨大的鐘里面,無數只大錘在四面猛敲,……”,“朦朧中他想到,也許,他心里的那方圣土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構思精巧,描寫細膩是本小說的藝術特色。小說以軍政治部主任在尋找“圣土”時的心理活動貫穿全篇,既寫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也表現了戰爭的殘酷,還讓讀者感受到了戰士們的可敬可愛。
上一篇:龐守英《土壤》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在北方》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