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氣功療法
中醫治療方法。醫療氣功的歷史,可上溯至遠古。在商、周初期的銅器上,有些圖像十分生動地描述了人做氣功的各種姿勢,這說明在文字產生之前,很可能就產生了氣功。在《呂氏春秋》、《黃帝內經》等古籍中也可找到佐證。又如先秦文獻《老子》中已提出了許多氣功養生原則與方法。這些都說明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氣功已高度發達,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練功方法。漢代華佗在繼承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推出“五禽戲”,把導引作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說明當時醫家已相當重視氣功療法。隋唐五代時期,醫療氣功有了更大發展。最為突出的是,隋代巢元方主編的《諸病源候論》,介紹了二百六十余種氣功療法。至明清時期,有關氣功療法的論述比比皆是。近年來,在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潛心研究下,氣功療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醫務人員在氣功康復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獲得了政府有關部門的肯定。
氣功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勞動、祛病、健身過程中,創造的一項預防保健、自我調理為主的整體療法。主要通過姿勢的調節、呼吸的鍛煉、意念的集中和運用,達到意氣形相合,精氣神兼練。可調整和增強機體各部功能,誘導和發揮內在潛力,具有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益智延年的作用。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畢昇
下一篇:古代典籍·水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