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尚書
我國現存的較早的古籍。是關于中國上古歷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相傳由伏生口授,用漢時通行文字隸書抄寫,是為《今文尚書》。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馀從孔子宅壁中發現用先秦文字書寫的《尚書》四十五篇,謂《古文尚書》,后因戰亂散佚。東晉時梅賾獻《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二十五篇,又將原《今文尚書》二十九篇析成三十三篇,總成五十八篇。從宋代始,歷代學者考定梅書為“偽《古文尚書》”。今人所據一般為二十八篇之《今文尚書》。記事上起堯舜,下迄秦穆公,按虞、夏、商、周四部分排列。體例分為典(典范的經籍)、漠(通“謀”,討論策劃國事的文體)、訓(教誨開導的文體)、誥(統治者對臣民訓誡勉勵的講話)、誓(征伐或交戰前的誓師詞)、命(君主獎勵賞賜臣僚的命令)六種。
作為早期散文的代表,其敘事記言有其獨到之處,為后世散文之典則。其語言文字的主要特點是古雅艱深。現存《古文尚書》以李盛鐸原藏宋刻本《附釋音尚書注疏》最早。注本有唐孔穎達《尚書正義》(有《十三經注疏》本)、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輯錄漢魏隋唐人舊注附以己疏,有《平津館叢書》本,《四部備要》本等)。
上一篇:繪畫·富春山居圖
下一篇:古代典籍·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