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巢經巢詩鈔》新詩鑒賞
詩別集,前集九卷,后集六卷,外集一卷,清鄭珍撰。珍(1806~1864)字子尹,自號柴翁,又號巢經巢主、子午山孩,晚號五尺道人,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曾官荔波縣訓導,后曾被薦為江蘇候補知縣,未赴。
鄭氏長于經學、訓詁、小學、輿地、金石、書畫,其詩雖多贈答應酬、談藝稽古、游山玩水之作,但從中也可見作者深厚的學問素養。而且鄭氏還善于以黔中景色人事、風俗習慣、勝跡物產、土諺風謠入詩,使其作品富于濃郁的地方色彩。歷代黔中詩人不多,詩人入黔者亦較少,因之鄭詩在內容上就使讀者有新鮮之感。如《懷陽洞》《望鄉吟》《自大容塘越嶺快至茅洞》《播州秧馬歌》《臘月十七日馮氏姊還甕海》《十五夜》等,正如作者自言:“題詩紀風俗,亦以詔后進。”(《四月八日門生饋黑飯……》)因之他在詩中往往加上小注,以展示黔中風物,頗富情趣。
鄭詩中還有大量記錄日常生活瑣事,描寫個人貧寒生活并進一步揭露社會黑暗的作品,如《漫薪竹》《屋漏詩》等。長詩《完末場卷矮屋無聊成詩數十韻揭曉后因續成之》,細致描寫了科舉考試的全過程,從候門、唱名一直到釘號板、蓋關防諸步驟,歷歷如繪,十分精彩:“四更赴轅門,坐也眠瞢騰。五更隨唱入,階誤東西行。揩眠視達官,蠕蠕動兩棖。喜賴搜挾手,按摩腰股醒。攜籃仗朋輩,許賄新水兵。拳臥半邊屋,隔舍聞丁丁。黃簾自知晚,蝸牛喜觀燈。夢醒見題紙,細摩壓折平。功令多于題,關防映紅青。文字如榨膏,槷急膏亦傾。”寫法上繼承了杜甫、韓愈、孟郊等人鋪敘的技巧。鄭氏感念時事的作品較著名的有“八哀”———《抽厘哀》《西家兒》《東家媼》《僧尼哀》《南鄉哀》《經死哀》《紳刑哀》《禹門哀》以及《吳軍行》《江邊老叟詩》《避亂紀事八十韻》《捕豺行》等,這些作品中描繪了一幅幅血淚斑斑的人吃人的圖景:“東門牛截角,西門來便著!南門生吃人,北門大張橐”(《抽厘哀》),東西南北都有卡子,真是苛捐雜稅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了。“汝敢我違發爾屋,汝敢我叛滅爾族。旬日坐致銀五萬,秤計釵鈿斗量釧。”(《南鄉哀》)這種視民命如草芥的惡吏之所以能夠橫行無阻,關鍵在于百姓沒有任何權利。“雷聲不住哭聲起,走報其翁已經死。長官切齒目怒瞋,吾不要命只要銀。若圖作鬼即寬減,恐此一縣無完人。”(《經死哀》)“其渠名將軍,所率號皇卒。操刀入弱里,雞彘任搜括。奸兒假其威,篝火夜馳劫”(《避亂紀事》)。作者筆下的清文武官吏就是一伙明火執仗的強人,他們巧取豪奪,把人民逼到山窮水盡,乃至自殺身死,還不罷休。作者在揭露和批判中充滿了義憤。
鄭氏長期生活在社會下層,對百姓的苦難有深切的感受。鄭詩承繼韓孟以入宋,按其風格可分奇奧、平易兩種,但其藝術上的追求是希望通過刻畫、洗練之手段而達到平易暢達之境界。例如《題新昌俞秋農汝本先生〈書聲刀尺圖〉》:“秋風起哀音,吹此慈竹林。行行竹林下,誦公懷母吟。吟聲和淚聲,滴我思母心。請為皋魚歌,和以子夏琴。蒼天何高高,海水何深深。可憐一寸心,死此一塊肉。身矣恐不男,男矣恐不育。既育望兒長,既長望兒讀。豈要苦兒讀,投胎我貧家。貧豈必讀書,祖父此生涯……女大不畏爹,兒大不畏娘。小時如牧豬,大來如牧羊。血吐千萬盆,話費千萬筐……”這類作品寫的都是日常生活用語,亦不避俚俗,但卻經過提煉,化俗為雅,自然貼切,在句法上也有創造,因之富于感染力量,這與學元白而流于滑易者不同。
鄭詩對晚清宋詩運動影響頗大,為同、光諸家所崇尚。
鄭集最早有光緒間刊本,以民國間趙恫愷所編《巢經巢全集》本為最全。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山谷詞》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淮海居士長短句》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