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江盈科
有學博者,宰雞一只,伴以蘿卜制饌,邀青衿二十輩饗之。
雞魂赴冥司告曰:“殺雞供客,此是常事,但不合一雞供二十余客。”冥司曰:“恐無此理!”雞曰:“蘿卜作證。”及拘蘿卜審問,答曰:“雞你欺心!那日供客,只見我,何曾見你?”
博士家風類如此。
——《雪濤諧史》
〔注釋〕 博士:原為官名,此指私塾老師,亦即文中的“學博”。 饌(zhuàn):食物。 冥司:即迷信者所稱主宰陰間的閻王。
嘲笑、諷刺人們的慳吝,幾乎是笑話、喜劇的永恒主題。這篇作品立意亦在諷刺吝嗇,但是角度十分新穎。他并沒有正面描寫吝嗇者如何對待錢物,而寫其在請客之后被宰殺的雞魂赴陰司告狀,并通過它的口諷刺私塾先生請二十余人吃飯,只宰殺一只雞。閻王不信,于是產生了一個“反轉”,似乎要推翻“雞魂”的訟訴。“雞魂”引“蘿卜”來作證明。按照正常的預想,蘿卜對于“雞魂”狀詞或贊同、或否定。不料作者避開了正常的預想,蘿卜指責“雞魂”“欺心”,并說:“那日供客,只見我,何曾見你?”它不是證明當時雞的多少,而是根本不承認有雞。說明了雞完全淹沒在蘿卜之中,這更增加了幽默效果。作者最后說:“博士家風類如此!”大有把窮讀書人一筆抹倒之勢。
但我讀到此,則在笑中不免要感到一些悲涼。為什么私塾先生的“家風”都是這樣呢?為什么為官作宦者沒有這種家風呢?有些私塾先生也會發跡,成為達官顯宦,《紅樓夢》的賈雨村就是一例。到了這個時候他們還會有此“家風”嗎?看來“博士”之所以有此“家風”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生活貧窘、經濟地位低下。
封建社會末期(特別是明清時代)造就了大批的知識分子,可是官吏隊伍有限,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不能擠入,除了家有恒產,可以安心作地主外,大部分要靠出賣“知識”以維持生活。他們出路只有兩條,一是到官府去作幕僚(這需要有關錢、谷、刑、名的知識);一是作私塾老師,后一條路幾乎是每個沒有發跡的讀書人都能作的。因此他們受到有功名的讀書人的輕視,收入也很低,生活非常苦。他們教幾個學生,混一飯亦屬不易。《儒林外史》中寫到不少塾師。收入高的如虞育德(后來的虞博士)館金每年30兩,用這些錢養活自己略有余裕,這是較好的。另一個收入較差的是周進,每年12兩。用這點收入養活自己都有點艱難,每日吃的不過是老菜葉、蘿卜、白飯而已。這些“學博”欲不吝嗇,豈可得乎?他們能夠幾經拼湊、捉襟見肘地作東請客已屬不易。作者借此一事把一切沉淪在社會下層的知識分子都說成是慳吝者,這是不夠公正的。
上一篇:《半日閑·〔明〕馮夢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呆子·〔明〕馮夢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