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作品·山海經·鯀禹治水
《山海經》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本篇選自《山海經·海內經》。
這則神話傳說故事,描寫了遠古時代先民們戰勝洪水的英雄業績。鯀無私無畏,為民眾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禹繼父業,終于戰勝了洪水。他們都成為后世贊頌的治水英雄,體現了遠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決心與不屈精神。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一、詮詞釋句:
鯀與禹——鯀(gǔn滾),傳說遠古的一個部落酋長。居于崇,號崇伯。據說,他是天帝之孫子,有博愛之心。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姒姓,名文命,亦稱大禹、夏禹、戎禹。鯀之子,原為夏后氏部族首領。后奉舜命治理洪水。
帝、息壤、堙——帝,指天帝。息壤,傳說中的一種神土,可以生長不息,以至無窮,故能堵塞洪水。堙(yīn因),堵塞。
祝融與羽郊——祝融,神話中的火神。羽郊,即羽山之郊。
鯀腹生禹——據晉郭璞注《山海經》云:“鯀死三年,尸體不腐,有人刀割鯀腹,禹乃降生。”
卒、布、九州——卒,終于。布,同“敷”,鋪填。九州,古代分中國為九州,此泛指全國土地。
二、略述大意:
唐堯在位時,天下洪水滔滔,萬物為之淹沒,人們失去生存故土和安居之所,四方飄蕩,或藏身洞穴,或棲息高樹,不僅受饑挨凍,而且常防兇禽惡獸的襲擊。人類仿佛一下又重回原始洪荒時代,生存受到威脅。
在人類遭受大難之際,鯀懷著博大愛心,數度請求天帝出手拯救,可是不予應允。在忍無可忍情況下,他不等天帝授命,即偷偷盜取了帝之生長不息的神土——息壤,到下界去治理洪水。鯀就用這神奇的泥土,分散地投向地面,立即出現了堰壩、土山,東塞西堵,很快將洪水制服。及至天帝發現鯀盜取了自己的寶貝“息壤”,前往世間治水,不禁雷霆大發,即命祝融將鯀斬殺于羽山之郊。
鯀被斬殺,為治水犧牲了自己寶貴生命,但他仍然關心治水事業。經過了三年,尸體不僅不腐不爛,而且在體內孕育著一個偉大生命——禹。經人剖腹,一個后來成為“平水大王”的夏禹,就此誕生于世。天帝命禹繼任父親未竟之業:治平洪水。大禹受命之后,則采取“填塞與疏導并舉”之法,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取得了“平水”大勝。然后,與舜帝一起劃定全國土地為九州。大禹也因此立下赫赫巨功,博得了世人共贊,到處立祠塑像供奉。
在我國古籍中,對于同一個記述對象,作為神話和傳說人物,與作為歷史人物,往往很不一樣,甚至大相徑庭。比如鯀,作為天帝之神孫,盜取神土制服洪水于人類有功。因此,犧牲自己生命而不顧,并以全部體力、神力孕育了另一代治水大王,以繼承父業,完成治洪巨業。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何等偉大的精神!
可是,在正史上,卻把鯀視為事業失敗者,加以記述。《史記·五帝本紀》載:堯之時,洪水滔天,堯求能治者,群臣皆薦鯀出治。“于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自舜當政后,巡狩天下,“行視鯀治水無狀,乃殛鯀于羽山以死”。并舉鯀之子禹繼承父業。
試看,正史記述同神話傳說,相距何其大焉!不過,大禹治水,歷史記述與神話傳說,就總體而言,相去不遠,更少相反對立的描寫。這又是為什么呢?值得人們深思。
上一篇:元代雜劇與南戲·王實甫
下一篇: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作品·山海經·精衛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