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典籍論·總集·唐詩品匯
龍門高廷禮氏性嗜詩,取唐人為式,凡唐之遺編斷什散落人間者,搜括悉盡。初嘆汪洋,罔知攸濟,沉浸含咀,歲積月增,一悟之見,默會于鳶魚之表,則古人聲律興象,長短優劣,不能逃心目之間矣。于是考摭正變,第其高下,從類而定品,仍各敘篇端,鑿鑿甚明,視《唐音》倍蓰。其選凡若干篇卷。名曰《唐詩品匯》。其眾體兼備,始終該博,浩浩乎若元氣坱圠,充兩間,周萬匯而靡遺,所謂大全無憾者也。……海內文士欲歷唐人之蹊徑,闖唐人之壺奧,則必于 《品匯》 求之。(馬得華 《唐詩品匯序》)
余嘗聞之漫士之論詩曰:詩自三百篇以降,漢魏質過于文,六朝華浮于實,得二者之中,備風人之體,惟唐詩為然,然以世次不同,故其所作亦異,初唐聲律未純,晚唐氣習卑下,卓卓乎其可尚者,又惟盛唐為然。此具九方皋目者之論也。故是選專重于盛唐,而初唐晚唐特以備一代之制,充充乎去取之合于公,而不偏于一已之私見者也。(王偁《唐詩品匯序》)
《唐詩品匯》九十卷,《拾遺》十卷,國朝翰林檢討新寧高棅廷禮編。集有唐一代之作,自貞觀迄龍紀,不以小泯,不以人廢,因時定體,比楊選精詳,得六百二十人,共詩五千七百六十九首。類分七體,詳列九目,上自朝廷公卿大夫,下有山林隱逸士子,外而夷貊,內而閨秀,與夫方外異人、衲子羽士之流,一題一泳之善,采摭無遺。又集拾遺十卷,增六十一人,詩五百五十四首,足成百卷,合六百八十一人,共詩六千七百二十三首,嚴滄浪言唐詩八百家,校此亦庶幾矣。諸選之總會,唐詩之大成也。(高儒 《百川書志》)
唐詩選之行世者,元楊伯謙氏,皇明高廷禮而已。《唐音》則遺李、杜而略盛唐,鑒別紊矣; 《品匯》臚列名第稍為近似,至古律莫辨,五言繁隈不擇,亦奚取焉? (潘光統《唐音類選后序》)
楊仲弘等所選,俱得其柔熱之一體,唐人詩技要不止此,國朝閩人高廷禮有《唐詩品匯》五千余首,雖分編定目,有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余響、旁流之殊,要其見亦仲弘之見。是詩盛行,學者終身鉆研,吐語相協,不過得唐人之一支耳。欲為全唐者,當于三百家全集觀之。(桑悅《思玄集》卷九《跋唐詩品匯》
高氏《品匯》概題李、杜曰“大家”,而別于“正宗”,未盡是也。(顧璘《憑幾集續編》卷二《寄后渠》)
廷禮高氏選《唐詩品匯》,其所取,博則博矣,精未也。乃黃觀察公選之加精焉,而又為之釋斷,然后唐人河岳之精靈,歷千百載如在乎! (屠隆《唐詩品匯選釋斷序》)
《唐詩品匯》 雖多,廣收泛集,殊欠精當。(李沂《唐詩援·選詩或問》)
洪武中新寧高棅選,九十卷。初,棅以楊氏《唐音》分始音、正音、余響,獨得唐人三尺,遂因其目,又詳分之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余響、傍流。一體之中,各以此九目區辨其人,敘次其詩。大抵正始為唐初四子與其前后諸人之詩,與楊之始音同。正宗則五古為陳子昂、李白; 七古亦李白; 五律為李、孟、王、岑、高; 七律李、孟、王、岑、高外,有崔顥、賈至、李頎、祖泳、張謂; 五絕李、王、孟外,有崔國輔; 七絕李與王昌齡。而諸體皆以杜甫為大家。開、天、大歷諸賢不入正宗者,皆為名家,及為羽翼,皆楊之所謂正音。而貞元后多為接武。元和、開成后多為余響。正變一目,則五古為韓愈、孟郊,七古為愈與王建、張籍,李賀,五律為賈島、姚合、許渾、李商隱、李頻、馬戴,七律亦商隱、渾及劉滄。傍流則釋、道、宮閨詩。各立序論,以弁其端。多于楊選數倍,又為拾遺十卷附后。(胡震亨《唐音癸簽》 卷三一)
高廷禮《唐詩品匯》,謂唐宋以來選唐詩者,“立意選論,各該一端”,僅取楊伯謙《唐音》而復有所詆,故其選較諸家為獨勝。至其所分,有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余響之目,似若有見,而實多未當。如初唐五言古,以太宗、虞、魏、王、楊、盧、駱、沈、宋諸公為正始,既已大謬,而五言律、排律,復以太宗、虞世南諸公及陳、杜、沈、宋為正始,則又無別。至五七言古,以太白為正宗,子美為大家,既淺之乎知李,而以韓退之,孟東野、李長吉、王建、張籍為正變,是亦豈識正變耶? 且于元和以后,多失所長,又未可名“品匯”也。(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三六)
宋元論唐詩,不甚分初盛中晚,故 《三體》、《鼓吹》 等集,率詳中晚而略初盛,覽之憒憒。楊士弘 《唐音》 始稍區別,有正音,有余響,然猶未暢其說,間有舛誤。迨高廷禮《品匯》 出,而所謂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余響,皆井然矣。(王士禛《香祖筆記》)
其分初盛中晚,蓋宋嚴羽已有是說,二馮嘗以劉長卿亦盛亦中之類,力攻其謬,然限斷之例,亦論大概耳。寒溫相對,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謂四時無別哉! 《明史,文苑傳》謂終明之世,館閣以此書為宗,厥后李夢陽,何景明等摹擬盛唐,名為崛起,其胚胎實兆于此。平心而論,唐音之流為膚廓者,此書實啟其弊: 唐音之不絕于后世者,亦此書實衍其傳,功過并存不能互掩。后來過毀過譽,皆門戶之見,非公論也。( 《四庫全書總目》)
詩以自然為上,工巧次之。工巧之至,始入自然,自然之妙,無須工巧。高廷禮列老杜于大家,不居正宗之目,此其微旨。(冒春榮 《葚原詩說》卷一)
上一篇:唐詩·典籍論·總集·唐百家詩選
下一篇:唐詩·典籍論·總集·唐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