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翱
荊軻感燕丹之義,函匕首入秦劫始皇,將以存燕寬諸侯。事雖不成,然亦壯士也。惜其智謀不足以知變識機。
始皇之道,異于齊桓,曹沫功成,荊軻殺身,其所遭者然也。及欲促檻車駕秦皇以如燕,童子婦人且明其不能,而軻行之,其弗就也非不幸。燕丹之心,茍可以報秦,雖舉燕國猶不顧,況美人哉!軻不曉而當之,陋矣!
——《李文公集》
〔注釋〕 燕太子丹:戰國時燕王喜的長子。秦將滅六國,兵臨易水,意圖滅燕。燕太子丹暗中招養一批壯士,使荊軻獻督亢地圖給秦,想乘此時機生劫秦始皇回燕國。作者有感于此事,借題跋來表達見解。史書中并無《燕太子丹傳》,這里所指的當是小說《燕丹子》。 函:包藏。荊軻把匕首藏在地圖中。 “始皇之道”以下五句:春秋時,魯國將領曹沫與齊國交戰,三戰三敗,魯莊公只好獻地求和。后來莊公與齊桓公會盟于柯,曹沫乘機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歸還前時所獻的魯地,桓公被逼答應。燕太子丹使荊軻入秦,目的也與此相同,但作者認為春秋時的齊桓公是諸侯的盟主,不能不顧信義,曹沫的劫持才能奏效。而戰國末期的秦始皇則志在盡滅六國,情況不同,結果自然各異。 此句謂用檻車囚秦始皇返燕國。 燕太子丹為了讓荊軻效力,不惜刻意侍奉他,給以車騎、美女,以順適其意。《燕丹子》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太子置酒華陽之臺。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軻曰:‘好手琴者。’太子即進之。軻曰:‘但愛其手耳!’太子即斷其手,盛以玉盤進之。”本文這二句是說:太子丹報仇心切,刻意利用荊軻行險僥幸,縱令燕國因此危殆,也在所不顧,何況美人?
在這篇文章里,李翱認為荊軻錯在沒有審時度勢,知變識機,徒然感于燕太子丹相待之厚,便貿然想生劫秦始皇以歸,事雖壯烈,卻是不能成功的。文章寫得平正從容,論理透辟精警,清人吳汝綸曾贊許說:“筆筆轉,句句變,皆從容中折換,極頓挫反側之勢,是太史公神妙之境,不易到也。”頗能道出本文的章法特點和妙處。
唐人的書后體文章,是題跋的濫觴,其內容大抵借人物或史事來發表自己的見解、議論,是把它作為正經嚴肅的文章來寫的。所以很講究章法,注意因題立義,反復論說,這和后來大多數宋人題跋的隨意揮灑,不拘一格的寫法就顯得完全不同了。
上一篇:《題張子石臨蘭亭卷·〔清〕錢謙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題自書卷后·〔北宋〕黃庭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