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說秦王》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戰國策·秦策一》。以首句名篇。有的選本作《張儀說秦王破從》。宋鮑彪認為此篇所說之內容皆張儀死后事,故應刪去篇首“張儀”二字,并說:“此士論事,深切著明,孫卿不如。秦所以取天下,蓋行其說也。而史失其人,猥以張儀名之,惜哉!所稱謀臣,范睢也。”(上海古籍社《戰國策》匯注引)元吳師道《戰國策補正》認為游說秦王之人當為韓非。其《補正》說:“韓非,師荀卿者也。其術不主于卿,卿論兵以附民為要,以仁義為本,以禁暴防害為務,非而有是言歟?大意不過欲極威怒,而務攻取耳。鮑既考之不精,且謂卿不如,謬矣。”郭沫若《青銅時代·韓非初見秦篇發微》考定此篇著作年代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初,作者為呂不韋,今郭人民《戰國策校注系年》說:“張儀死于秦武王元年,而篇中所言多秦昭王時事。前人王應麟、姚宏、呂東萊、鮑彪已疑其不出自張儀,而近人容肇祖《韓非子·初見秦篇考證》,陳祖釐《韓非別傳》,劉汝霖《諸子考索》、高亨《韓非子·初見秦作于韓非考》又作詳細考定,有謂出于范睢,有謂出于蔡澤。而郭沫若《青銅時代》則謂出于呂不韋。篇中所言秦事,皆在昭王時,篇中七稱大王,當指秦昭王。而韓非始以始皇十四年入秦,無由向昭王稱大王。由此可知本篇亦非出于韓非之手。然篇中所言長平之役,似是暗譏范睢,故容肇祖、郭沫若推證出自蔡澤或呂不韋,可是都沒有直接證據能確切定為某人。還當各依本書為是。”此篇當是秦昭王晚年某策士的說辭。它通過秦與楚、魏,特別是與趙之間三次戰役的深入分析,指出秦雖具有“名師數百萬”、“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的有利條件,但是由于缺乏政治遠見,謀臣拙而不忠,沒有充分發揮戰爭的威力,以致仍然存在“趙當亡不亡,秦當伯不伯”的局面,大為延緩了秦國兼有天下的過程,這篇說辭著重總結了此時期某些值得重視的教訓,對于以后秦的統一具有推動作用。故南宋鮑彪在《戰國策注》中評道:“此士論事,深切著明,孫卿不如。秦所以取天下,蓋行其說也。”文章明暢通達,論事條分縷析,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將古語、口語、警策語自然和諧地熔為一爐,構成渾然的藝術整體,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念奴嬌·過洞庭》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