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詩的世界
8月乘火車經過湖南,暑氣蒸騰,盡管所有的車窗都敞開著,還是悶熱難當。清晨,朦朦朧朧從睡夢中醒來,忽聽隔壁臥鋪上傳來一個奶聲奶氣的聲音: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說來也真是巧,和她的外婆聊起來才知道,我們竟然是同鄉,再聊下去又發現我們居然還是少年時代的上下班同學。在這遠離故土數千里外的旅途上邂逅相遇,話題自然離不開對故鄉生活的回憶。我的童年是在一個極為偏僻的小村落里度過的,父親是個讀過私塾的識字人。在我五六歲時,父親教我念的第一首詩,也是這首“春眠不覺曉”。在風雪彌天的冬夜,守著小火盆燒土豆吃的同時,有口無心地背誦幾首唐詩,居然也能使父母布滿皺紋的臉上綻出一絲笑容。
現在的父母都極重視孩子的教育,四五歲的孩子背誦許多首詩不算稀奇。孩子們學的第一首詩,大約都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因為它是舊時代啟蒙讀物《千家詩》中五言絕句的第一首。歷史上第一個編《千家詩》的是南宋詩人劉克莊。700多年來,這本啟蒙讀物幾次重編,無數次印刷,被一代又一代人傳誦,引導人們走進詩的世界,培養了人們對詩歌的愛好,其中一部分人還成為詩人。
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詩歌,都有自己民族喜愛的詩人。但就詩歌在人民中普及的程度說,我們中華民族可能是首屈一指的。前面說到的那個小女孩出生才20個月,就學會念若干首詩,這在其他國家怕是不多見的。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自古至今有多少人代代誦讀著祖先留下來的各類詩歌,這是無法作出統計的。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人物。這說明我們中華民族是個特別喜愛詩歌的民族,中國是個詩歌的國度。
在中國,不僅讀詩的人多,寫詩的人也特別多。歷史上,上起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旁及三教九流,都有許多人作詩。中國幾千年文明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詩歌遺產是最為絢麗多彩的一項。
2500年前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特別重視詩歌。他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就是說,你不會誦讀詩歌(指《詩經》),就不能增加你講話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他還對學生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為什么不學詩呀?詩歌可以使人振奮,可以通過它觀察社會,可以使人團結,可以用它表示批評和不滿。”孔子曾用《詩經》做教材教育他的學生。因為他被尊為圣人,他的話對后世影響極大。在封建社會,詩歌成為文學的正宗,這和孔子的教導很有關系。
人們在愉悅、憤怒、悲哀、歡樂、憎恨、喜愛、期望等感情發展到極點時,常常要作詩,其中作得好的,便傳誦開來,流傳下來。比如,漢代的劉邦經過多年出生入死的征戰,終于掃平天下,做了皇帝,躊躇滿志地回到他的故鄉沛(在今江蘇省),和家鄉父老開聯歡會,酒酣氣振時作了一首詩: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先是他自己獨唱,又讓120個家鄉青年跟著唱,大合唱使聯歡氣氛達到高潮。劉邦作的詩也許不止三句,但流傳下來的就是這三句。這三句詩準確地表達了劉邦當皇帝后的得意心情以及對未來國家安定的憂慮,寫得昂揚豪邁,氣魄宏大,確有開國帝王氣象。劉邦的對手項羽也作過詩,那是他被漢軍重重圍困在垓下(在今安徽省),敗局已無可挽回,同他的美人虞姬飲酒訣別時作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zhui追〕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英雄末路時的慷慨悲歌。他再也不能騎著他的烏騅馬馳騁天下,只有對著他的美人徒嘆奈何了。
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609年宋國和鄭國交兵,宋國大敗。鄭國俘獲了460輛戰車和250人,并俘虜了將領華元。宋國正準備用兵車和戰馬贖回華元,華元卻自己逃跑回來了。后來宋國修筑城墻,華元前去視察,被筑城的民夫看見,便唱歌嘲笑他:
睅〔han旱〕其目,皤〔po婆〕其腹,
棄甲而復。
于思,于思,
棄甲復來!
華元長相有特點:金魚眼,體肥肚子大,又長著濃密的絡腮胡子。這首歌唱的是:“瞪著大眼睛,腆著大肚子,丟棄鎧甲逃回來。大胡子呀大胡子,丟棄鎧甲逃回來!”華元聽了不好意思,就讓他手下的人唱著回答:
牛則有皮,
犀兕尚多,
棄甲則那!
犀兕尚多,
丹漆若何?
詩是什么?詩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中國最古的典籍之一《尚書》里說:“詩言志。”說詩是思想感情的表達。漢代衛宏為《詩經》作的序中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詩為表達思想感情而作,未表達時是內在的思想感情,用語言(詩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成了詩。此外,像《莊子》里說的“詩以道志”,《荀子》里說的“詩言是其志也”,都是這個意思。但這不是說無論什么思想感情或隨便怎樣表達出來都是詩。古人說:
情欲信,辭欲巧。
即思想感情要真摯,用來表達的語言要巧妙。這話出自《禮記》,據說是孔子說的,本來是講人的道德修養,后來常被用來說明詩文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情不信,不能動人;辭不巧,不能給人以美感。前面提到的劉邦、項羽等人都不是職業詩人,他們的詩都是即興之作,顯得率直和粗糙。后世許多詩人拚盡一生心力作詩,把詩視為自己的生命,寫下大量既有豐富思想內容,又有高超藝術技巧的詩篇。下面讓我們共同來欣賞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的兩首名詩。先看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上一篇:歷代的賦·唐宋時代的文賦
下一篇:宋代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