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與社會生活·明代諸體文學中之社會生活內容的反映·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個案
我們在研究明清開封城市史時,除了利用必要的歷史文獻外,作為詩歌類的歷史文獻也在網羅之列,在此專就我們所接觸到的此類材料進行說明,以見其對研究社會歷史的價值。
開封的大相國寺,始建于北齊文宣帝天保五年(554),時稱建國寺。唐朝睿宗初年,稱相國寺①。到北宋時該寺院已具有皇家性質,名聞遐邇。作為佛教圣地,此后便備受善男信女的膜拜。暇日,周府右長史瞿佑和周府伴讀黃矩(體方)②前往拜謁。黃氏系江西新淦人,他們原以為堂堂名剎應有類似南方的花木之勝和香茗之供,然而看過之后的印象卻是“鄙陋殊甚”。“僧皆氈帽、皮靴,發長過寸,言貌粗俗”。黃氏稱之“惡僧”,為此口占云:“步入空門見惡僧,紅氈被體發鬅鬙。”身披紅色氈衣,留著長發不剃。瞿佑接著占云:“一言能得君王意,安得當年老贊寧? ”瞿氏在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北宋初,太宗到寺中行香,當時主持叫贊寧,太宗問他:“朕見佛,拜還是不拜? ”贊寧靈機一動,巧妙地回答說:“現在佛不拜過去佛。”③大得太宗歡喜。瞿佑所引贊寧典故意在說明北宋初年的大相國寺在佛教界確處于較高水平,其中不乏精通佛理的大師,而永樂初年相國寺僧從裝束到內在的鄙陋,則表明當年盛景不復可睹。他和黃的詩是明初大相國寺衰微實情的寫真。瞿佑還有一首《過汴梁》詩:
歌舞樓臺事可夸,昔年曾此擅豪華。尚余艮岳排蒼昊,那得神霄隔紫霞。廢苑草荒堪牧馬,長溝柳老不藏鴉。陌頭盲女無愁恨,能撥琵琶說趙家。①
這首過汴梁吟的詩應是他宣德四年(1429)從北京南返經過開封時的作品。北宋末和金末的劫難使汴梁當年的豪華洗盡,至15世紀20年代末時仍留存元末破壞的傷痕,到處廢苑荒草,當年橫排蒼昊、高接霄漢的艮岳凄涼地在那兒立著。然而,城市的余韻并未完全銷歇,懷著滿腔怨愁的路邊盲女仍手撥琵琶,說唱著當年的趙家故事。據明末朱廷煥引田汝成《西湖志余》說,明中期后杭州的“陶真”現象,即“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平話以覓衣食”和“大抵說宋時事”的做法,是這種汴京遺俗的模仿。
禹州人王翰也曾在周府供職,他留有詩集《梁園寓稿》(9卷),卷五有《和賜瞿長史象牙笏韻》詩一首。瞿長史即瞿佑,因知他供職的時間也應在永樂初年。他在一首七言古詩中寫道:
大梁城中百萬家,誰家沽酒為生涯。青簾白晝垂到地,書言美酒非為夸。座中多是江南客,賣茶販鹽為本業。自從伴著如花人,囊楮番番卷秋葉。日長不厭秦箏繁,夜闌不放清歌歇。篋里黃金索已無,朝來暮去情漸疏。秋風吹斷高唐夢,但見陽臺明月孤。昨日書來寄親語,老病空床淚如雨。寄與佳兒促早歸,何用離鄉作商賈。市中賣得舊衣錢,獨向黃河買去船。②
詩中說永樂初年開封城中即有百萬家,顯然有些夸張,但人口眾多是可肯定的。王氏著意描述了酒家,說明開封飲食業很具特色;在座的多是來汴販賣鹽、茶的江南客商,說明開封城市在明初有了一定發展,成為南北商人麇集貿易的商業中心之一。詩作還對這里的“性”消費涂了重彩,說明妓業的發達。江南客商耐不住在異鄉的寂寞,把錢鈔視同秋葉,大把地花費在如花的妓人身上,秦箏聒耳,清歌不歇,夜以繼日,尋樂求歡,等到他們的錢財耗費精光,卻被妓人拋棄一邊,高唐夢斷,與孤月相伴。家中老人來信催促早歸,囊中空無一文,只得到市中將衣服賣掉,乘船由黃河南返。詩中突出刻畫了開封城市的商業性和消費性的特征。
以上利用詩篇材料對明初開封城市生活的某些側面作了勾勒。下面看看小說材料所反映的京師城市生活。明末清初東魯古狂生編輯的擬話本小說集《醉醒石》提供了晚明京師一般市民家庭生活的一些內容。其第9回《逞小忿毒謀雙命,思淫占禍起一時》中載,在兵科以抄寫邸報度日的老陳,大抵是屬于江浙一帶的南邊人,住在器皿廠前一個巷內的盡頭。他有一女叫做大姐,長得極為標致。正月的一天早上,一個挎著柳條筐子的孩子高聲叫賣:“熱波波、火燒哩!”陳大姐應聲道:“賣火燒的!”隨即掀開蘆簾,走來把10個黃錢遞給小孩,在柳條筐內揀了6個火燒和4個熱波波。這里的熱波波其實就是蒸成的面食餑餑的異寫,即今天的饅頭。火燒是烤制而成的面食,此稱至今沿用。餑餑是熱的,剛從蒸籠中揭出不久,服務極其方便。火燒想必也是熱的。看來當時北京一般人家的早點主食還是餑餑或是火燒。陳家雖是南方人,已適應了北方以面食為主的生活習慣。10個黃錢總共買了10個餑餑和火燒,合一個黃錢一個餑餑或是火燒,基本價錢如此。陳家的簾子是用蘆葦做成的蘆簾,可能極適合于擋風御寒。賣面食的孩子挎著的是柳條編制的筐子,雖簡陋但也便于蒸汽的散發而不致使餑餑粘結起來。下面接著寫:過了一段時日,陳大姐嫁給了一個叫做施材的軍戶,這人雖不富有,但很本分,將來可有個托靠。家里有間房子住,有兩間房子租賃收取租錢。還有兩份軍糧,一是他親自當差,另一份是買的御馬監銜兒。這買銜兒就是不到御馬監當差,用錢買一個名分,按期領取月糧。自然這月糧的價值遠遠超過了買銜兒的錢數,因為被具體負責的官員或經辦者中飽私囊,盡管對國家不利也就在所不惜了。大約買一個這樣的指標每月花2錢4分,一月可支取兩石糙米,若轉賣與人的話可得800黃錢,值銀一兩。和所納價錢相比,可凈得7錢6分銀子。施家的基本經濟狀況如此,可見他還算得上是經濟條件比較優裕的一般市民,所以他的家庭生活大體上可以作為大多數京師市民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靠著這些收入,“陳大姐嫁著他,甚是過得日子。早晨,炕前種著火,沙鍋里溫著水,洗了臉,先買上幾個火燒、饃饃或是甜漿粥作了早飯。午間,勤力得(的)煮鍋大米或小米飯,吃兩餐;不勤力得買些面下吃。晚間,買些燒刀子。有錢買魚肉葷腥,沒錢生豆腐、蔥蒜。幾個錢油,幾個錢醋,權且支過。終日夜不落炕坐著,也算做一雙兩好”。根據上面提供的銀、錢比價,一分銀子相當8個黃錢,說明當時的食品價格并不為高。這段記載使我們知道了餑餑和饃饃是一回事,并得知火燒和餑餑之外的甜漿粥的早餐新品種。看來,只需買幾個餑餑或是火燒,再買些甜粥,這早餐就可對付了。午飯一般是大米飯或是小米飯,蒸煮得多一些,除午餐外,也可當晚飯。勤快的人家自己做,怕做米飯麻煩的人家或是不勤快的人家可直接去買些面做面條吃。晚飯,一般喝燒刀子酒。有錢的人家可以買魚肉吃葷腥,沒錢的自家吃些豆腐,拌些蔥蒜。市民的家庭生活和城市市場、商店、小賣須臾不能分離。冬日里,有條件的生有暖炕,早上可以用溫水洗臉,不必那么冰冷刺骨。這就是當時京師一般溫飽市民家庭的縮影。
我們再看看民歌文學形式是怎樣反映城市生活內容的。在萬歷年間,一些民間歌曲廣泛流傳。這些民間時調,城市應是揚風氣之先者。據載,“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干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絞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漸與詞曲相遠,不過寫淫媟情態,略具抑揚而已。比年以來,又有【打棗干】【掛枝兒】二曲,其腔調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婦,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入心腑”①。當時的流行歌曲主要是【打棗干】和【掛枝兒】。可能因兩者腔調的接近,故時人王驥德說:“小曲【掛枝兒】即【打棗竿】,是北人長技,南人每不能及。”②地不分南北,人不論男女、老幼、良賤,莫不深受此風感染,可謂沁人心脾。如沈氏所云,這些歌曲內容多關“淫媟情態”。依保守者的態度,必會得此結論。若從民歌的產生和內容來看,則可透露出一種新的時代信息。這些歌曲是“田夫、野豎矢口即興之所為”,無所避忌,天然率直,真可謂心扉敞開、情愫傾吐。其對男女之情的抒發,雖不免狂野的一面,然確可“發名教之偽藥”③。除早期人類和準早期人類借歌謠形式傳達男女之愛的原始方式外,在經歷過濃烈的男女有別、思無邪等封建傳統的熏染之后,能夠突破既定觀念的約束,呼喊出隱秘在內心深處、羞澀難語的男女情愛之聲,非有異化傳統的城市社會變化力量的足夠發展,無以至此。如《花開》借一位女子之口說:“約情人,約定在花開時分。預把牡丹臺、芍藥欄整葺完成,等著那花發芽,便是奴交運。將近清明了,一個花蕊頭兒不見生。想去年此際將開也,今年怎么這等遲得很。”④這位女子和情郎約定在春天牡丹、芍藥花開時節相會,預先把花欄、花臺葺修得妥帖,只盼著那花芽早發,和情人相見。時令不到,花蕊未生,只因心情太切,總覺得花期來得太晚,心田焦枯,求渴難耐。又如,《同眠》也借用女人口吻描述了男女偷情的快樂:“昨夜同郎一處眠,吃渠掀開錦被捉我腳朝天。小阿奴奴做子深水里螞蟥只捉腰來扭,情哥郎好似邊江船閣(擱)淺只捉后艄掮。”⑤渠,意為他,此處指情哥郎。捉,意為把、抓,和現代意相當。小阿奴奴,女性自狀。子,為襯字。扭,為自動詞。掮,意為扛、抬,為他動詞。此四句情歌把男女歡愛的動作比喻得極為貼切。這雖然在正統人士看來不免有些淫褻,但它卻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顯露出江南城市男女即使不是公開的感情交流,也應是內心深處的大膽想象。作為流行的情歌,宣泄著內心的亢奮和激動,被年輕市民常掛諸口則是可以推知的。這兩則是從江南地區明末廣為流行的情歌中隨意拈出的,和此內容接近的可以說是很多的。
注釋
① 參見李濂《汴京遺跡志》卷一○《寺觀·相國寺》,第151頁,中華書局1999年版。② 參見練子寧《中丞集》卷上《墓銘表·耆老理庭黃公墓志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③ 瞿佑《歸田詩話》卷下《相國寺》,《歷代詩話續編》第1288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① 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卷八《諸色伎藝人》,引《西湖志余》,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也見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卷三六二《明詩初集八十二》,但題作《汴梁懷古》,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② 王翰《梁園寓稿》卷二《七古·酒家謠》,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按,黃氏為周府伴讀,其職責如王翰詩中所云:“入作王門客,來為上國賓。清操居侍從,博學待咨詢。”見《梁園寓稿》卷三《五言排律·金陵送別圖》。①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五《時尚小令》。② 王驥德《曲律》卷四《雜論》第120則。③ 馮夢龍《山歌》卷首《敘山歌》,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④ 馮夢龍《掛枝兒》卷一《私部·花開》,第4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⑤ 馮夢龍《山歌》卷二《私情四句·同眠》,第25頁。
上一篇: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宋詞與文學傳統·唐五代詞的傳統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中國古代神話·中國古代神話名篇·女媧補天和伏羲、女媧造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