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文獻·清代詞曲文獻·清代詞譜、詞論文獻
詞至清代重又復興,除了顯示出很強的創作實績外,詞學理論的繁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從詞學理論來看,只是到了清代,才真正走向成熟,出現了像陳廷焯、況周頤、王國維等大理論家。不過清代的詞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前代的創作,對本朝填詞的批評相對較少,這里僅就有關清詞的論著作些介紹。
1.《詞話叢編》 唐圭璋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此書收錄唐宋元明清詞話凡85種,為詞學理論比較完備的叢刊。該書類別多樣,有論音樂者,有論譜調者,亦有論作家者。論作家的部分也以通論者居多,只有少數為專論清詞者。但治清詞固應從源頭做起,所以此書亦為研究清詞之必備。
2.《近詞叢話》 徐珂撰,《詞話叢編》本。該書專論清詞,計19條,基本取向在于常州詞派。其論乾嘉詞壇說:“乾嘉之際,作詞者約分浙西、常州二派。浙西派始于厲鶚,常州派始于武進張惠言。鶚詞宗彝尊,而數用新事,世多未見,故重其富。后生效之,每以捃摭為工,后遂浸淫,而及于大江南北,然抄撮堆砌,音節頓挫之妙,未免蕩然。惠言乃起而振之,與其弟琦選唐宋詞四十四家,百六十首,為《詞選》一書,闡意內言外之旨,推文微事著之原,比傅景物,張皇幽渺,約千編為一簡,蹙萬里于徑寸,誠為樂府之揭橥,詞林之津逮。故所撰作,亦觸類修暢,悉臻正軌。”該書另一特點為表彰清代女詞人,如“太清春工詩詞”、“程蕙英工詩詞”、“毗陵莊氏工詩詞”、“吳蘋香詞似漱玉”諸條,都能從一個方面顯示清詞之盛。
3.《近代詞人逸事》 張爾田撰,《詞話叢編》本。該書搜集蔣春霖、鄭文焯、況周頤、沈增植諸人逸事,頗可為論世之資。后附《詞林新語》及《芳菲菲堂詞話》,皆錄自《詞學季刊》,多為近代詞的雜論。
4.《玉棲述雅》 況周頤撰,《詞話叢編》本。該書專評有清一代女詞人,其弟子跋云:“‘玉棲’云者,《漱玉》、《幽棲》,閨彥詞家別集存世之最先者也。今評泊閨秀詞,因刺取以為名。”其中對女詞人的特點頗有闡發,如云:“閨秀詞,心思致密,往往賦物擅長。”“輕靈為閨秀詞本色。”
5.《小三吾亭詞話》5卷 冒廣生撰,《詞話叢編》本。該書專論清詞,基本趨向為常州詞派,言及近時名家,尤有見解。如論蔣春霖詞:“江陰蔣鹿潭(春霖)所著《水云樓詞》,多清商變徵之音,而流別甚正。”(卷一)論譚獻詞:“仁和譚仲修(獻),循吏文人,倚聲巨擘。《篋中》一選,海內視為玉律金科。所著《復堂詞》,意內言外,有要渺之致。”
6.《忍古樓詞話》 夏敬觀撰,《詞話叢編》本。該書論近人詞,多為作者同時代人,更多與作者有交游,故兼有資料和理論之長,可為論世之資。如言及和當時詞壇巨擘文廷式的關系云:“余作詞始于庚子,時寓居海上,與萍鄉文道希兄弟日相過從,道希頗授予作詞之法。”
7.《清詞玉屑》12卷 郭則沄著。本書專論清詞,篇帙繁富,頗有可資參考者,但往往亦傷冗漫。前有汪曾武序和郭則沄自序。汪序云:“纂輯詞話者,大抵考辭略事,取簡削繁。君則役志詞壇,導源樂府,征事斟古,搜辭獵奇,蘦編專集,充篋堆幾,舉凡朝野故實,耆彥流風,艷跡幽談,佚聞遺俗,恢奇詭麗之觀,清新閑婉之致,兼收富有,博采菁英,事以經之,詞以緯之,援據精核,吐屬雅雋,又于裁紅刻翠之間,別有嘆黍傷苕之感。”郭自序云:“詞話有作,雅續攸宣,海綃辨體,白雨審音,蓮子鉤深,秋聲逞博,不外平亭句律,劫剞岎麗,究其闡明。紀事名編,昉于電發徐氏,亦僅宮徵鶯花,簡勝脂粉,拾綺辭于題帕,征佚事于簸錢,是為摘艷之資,殆非傳信之助……比營山居,稍屏塵務,乃取前賢詞集恣漁獵之,或事系朝聞,或韻存雅跽,或參詳邦俗,或旁蒐物異。又或參軍新,名士傾城,艷不涉佻冶而近雅,巨纖采,同異互斟,枝葉既積,忘鍥楮之劬;碎沙徐披,悟揀金之喻。乃至朋篋佚話,旅泊舊聞,漂苓紫曲之游,繾綣青門之飲,并收群玉……”
8.《清詞選集評》 徐珂選輯,中國書店1988年版。本書為清詞選本,所選詞后,往往輯集前人評語,其中以徐氏之師譚獻所評為多。徐珂自序有云:“予既纂《歷代詞選集評》《歷代閨秀詞選集評》二書,乃復纂此,以清詞之有名人評語者,所見至多,故編為專書,都凡六百二十余闋。”斷句、押韻等處均以特殊符號出之。
詞學是專門之學。清代詞學復興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詞譜詞律之學的興盛,出現了不少對創作具有指導性的專著。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種。
1.《詞律》20卷 萬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據光緒二年本影印。是書編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正是清詞中興局面形成之際。計收660調,1180體,有吳興祚、嚴繩孫序,萬樹自序。重于備律,不重選詞。同治年間,徐本立編《詞律拾遺》8卷,補165調,495體。其后杜文瀾又編《詞律補遺》,續補五十余調。光緒二年本將三書合刻,有俞樾總序,推其“在詞學中亦可云學覽之潭奧,摛翰之華苑矣”。
2.《欽定詞譜》40卷 陳廷敬等奉敕纂,中國書店1983年據康熙五十四年(1715)內府刻本影印。計收826調,2306體。規模宏大,辨析細致。康熙御制詞譜序說:“詞寄于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和。否則音節乖舛,體制混淆。”所以“既命儒臣先輯《歷代詩余》,親加裁定;復命校勘《詞譜》一編,詳次調體,剖析異同,中分句讀,旁列平仄,一字一韻,務正傳訛,按譜填詞,沨沨乎可赴節族而諧管弦矣。”
3.《詞林正韻》3卷 《發凡》1卷 戈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據吳縣潘氏藏道光元年翠薇花館本影印。戈載精音律,于旋宮84調之旨研討甚深,《詞林正韻》一書,為清中葉以后之詞家奉為圭臬。是書列平上入為14部,入聲為5部,共19部。王鵬運四印齋本《詞林正韻》跋稱其:“最晚出,亦最精核。”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永明文學研究文獻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詩經》·精妙的藝術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