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點睛欲飛》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春早秋初,起句揭出,以下兩兩分寫,言下俱有情在結,以多情一句收足,點睛欲飛。(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卷二十六)
【詩例】
春早秋初因時即事兼寄浙東李侍郎
白居易
春早秋初晝夜長,可憐天氣好年光。
和風細動簾帷暖,清露微凝枕簟涼。
窗下曉眠初減被,池邊晚坐乍移床。
閑從蕙草侵階綠,靜任槐花滿地黃。
理曲管弦聞后院,熨衣燈火映深房。
四時新景何人別,遙憶多情李侍郎。
【解析】
《唐宋詩醇》評白居易《春早秋初因時即事兼寄浙東李侍郎》詩有“點睛欲飛”的特色,其意為,全詩前十句雖鋪敘排列了春早秋初之絕妙佳景,終因缺乏所念之人,故仍屬不足。唯有補上后兩句,亮出所思人為“多情李侍郎”,才使全詩所記之景致有了主人,原來的死景也就變成了活景,這種手法就叫點睛欲飛。
點睛欲飛語本“畫龍點睛”。《神異記》載: “張僧繇常 (嘗)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而不點睛,云: ‘點之則飛去矣?!艘詾橥?,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見二龍飛去。未點睛者如故?!睆倪@則神奇的故事我們可以得知:龍之睛對龍是何等的重要,它是死龍和活龍區別的關鍵所在。點睛欲飛,實際上是藝術創作的規律性總結,它告訴我們,要創作出一部(篇) 好的作品來,必須要在關鍵部位多下功夫。
下面我們來分析白居易的《春早秋初因時即事兼寄浙東李侍郎》詩是如何運用“點睛”手法的。正如《唐宋詩醇》所言,該詩首句即以“春早秋初”點題?!皶円归L”分指“春早”和“秋初”,意為早春時晝日漸長,秋初時夜光漸長。二句中的“可憐”即“可愛”之意,此句言早春和初秋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時刻。從三句起“兩兩分寫”春秋。三句寫春,四句寫秋,五句又寫春,六句又寫秋,七、八句再寫春,九、十句再寫秋。其大意是:當初春和煦的春風輕輕吹拂竹簾和帷帳時,給人帶來一陣陣暖意; 當清瑩的露珠初凝枕席時,給人帶來一陣陣涼爽的感覺。初春時分,在窗下曉眠,已經用不到像在冬日那樣蓋很厚的棉被了;秋初,已經不必在池水邊納涼,可以將床移進屋里去睡了。閑暇時,看那蕙草蔓生,一直長到臺階的盡頭,滿目都是翠綠的色彩;靜靜地坐在槐花林畔,任隨輕風吹落那金黃的槐花,鋪成一地,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不時地從后院傳來悅耳的樂聲,在深邃的居室里燈光明亮,那是有人在那里熨衣裳。以上是詩的第三句到第十句的內容,為分寫早春初秋景色。如果此詩至此戛然而止,便會使人感到有頭無尾,因為這八句所寫的內容大抵不離簾帷、枕簟、床被、臺階、林地、后院、深房,人們只能朦朦朧朧感到有人出入其間,但這人是誰?是一人還是多人?這些人是干什么的?如此等等,均未明言。所以,盡管詩中所繪摹之景十分秀美,也同“春早秋初”之題十分貼切,但讀者終因上述問題不能解決而不能得到此詩的大旨。
白居易的高明之處便是用“四時新景何人別,遙憶多情李侍郎”兩句來收束全詩,不僅使以上疑點全部迎刃而解,而且更使讀者豁然開朗。原來前面鋪敘美景的用意全在這后兩句之中啊,或者說,有了這最后兩句的“點睛”之筆,才使全詩有了靈動欲飛的氣勢啊!“四時新景”實指早春初秋之景,“何人別”提出設問,“多情李侍郎”是答案,“遙”寫李侍郎目下已在遠處,“憶”字寫詩人對他的思念。兩句意為:我是因為同誰離別后,由于追想同他一起度過的早春初秋的好時光,所以至今每每見到這些令人難忘的春秋佳景,心里便情不自禁地涌起無限的情思呢?這人便是那位對我充滿了情誼的摯友李侍郎啊!有了這兩句詩,全詩結構才可稱得上完整無缺,讀者也決不會產生有頭無尾的感覺。相反,正因為有了這結尾的兩句詩,才使前面的繪景有了落腳點,有了歸宿,才使詩意發生了質的變化,即使死景變成了活景,原來在前面十句的景致之中,處處都有詩人和友人歡聚一堂的美好記錄啊!怪不得詩人這樣鐘情于它,一一予以錄入詩中。但若沒有后兩句的“點睛”之筆,前面的繪景部分又哪來這么感人的藝術魅力呢?
“點睛”手法在杜甫詩中也有極好的運用。他的名著《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第二大段,鋪敘了唐玄宗及其內戚們在驪宮中驕奢淫逸的生活,揭示了貧困百姓被迫“聚斂貢城闕”的痛苦遭遇,至末端才迸發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震驚天地的呼喊。這兩句詩便是第二大段的“睛目”。有了它,才使這段的控訴更為有力,更加動人,詩意也有了新的升華。這就是“點睛”所取得的效果。此外,白居易的其他許多詩都有神來之點睛筆法?!堕L恨歌》有“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琵琶行》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紅線毯》有“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買花》有“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等等,不勝枚舉?!包c睛”手法運用得當,的確能為詩作帶來不可估量的表現能力。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拗結扛題》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惜墨如金》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