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
清代文學書籍的出版與流傳,在繼承明代出版業的優良傳統上,更有多方面的擴大與提高,故對中國文學遺產的繼承和發揚,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典籍,而且也為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新的貢獻。
清代刻書的成就是多方面的①。就文學著作而言,僅就對歷代詩文總集、叢書的編輯與出版,對前代文集、詩集的整理、校勘、注釋、解說和通俗讀本之編印,當代文人詩文集的及時匯集、整理與編印,都做出了巨大的成績。至于戲劇、小說、民間文學的抄寫、刻印、翻譯、傳播,更是不遺余力,繁榮昌盛。王紹曾先生主持編輯的《清史稿藝文志拾遺》(以下簡稱《拾遺》),主要編輯目的是增補《清史稿藝文志》和 《清史稿藝文志補編》之缺失,更全面地反映清代著述的狀況。其全目共著錄清人著述54 880部,375 710卷,不分卷10 888部,較之《清史稿藝文志》,幾增加著錄數目五倍。我們這里主要把《拾遺》的集部做些分析,《拾遺》中集部分成總類、楚辭、別集、總集、詞類、戲曲、彈詞鼓詞、寶卷、小說、文評類,基本上接近現在的文學分類類別。
其分類統計如下:
總 類 33部,513卷 不分卷1部
楚辭類 53部,137卷 不分卷13部
別集類(細分時代) 14232部,48 914卷 不分卷1218部
總集類 2141部,22 370卷 不分卷351部
詞 類 1502部,3345卷 不分卷81部
戲曲類 1633部,1284卷 不分卷1115部
彈詞、鼓詞類 773部,3622卷 不分卷532部
寶卷類 242部,324卷 不分卷21部
小說類(分創作、翻譯二類) 1303部,307卷 不分卷1065部
文評類 623部,2635卷 不分卷57部
集部計10類22 535部,83 451卷,不分卷4354部。這里當然不可能包括清代全部文學典籍的數目,因為目錄中經、史、子和叢書四部中也有大量可編入文學類的著作(如子部小說家類就包含大量筆記小說),但就以上列舉的清人著述中的集部一類,其數目實已遠遠超越前代①。
沒有著作出版,不可能有藏書活動;豐富的藏書,又是必要的出版資源。文學著作出版的及時,流傳之廣泛,必然影響著整個社會文化的普及和文獻的積累。因此,清代私家藏書的發達也是超越前代的。現在要比較準確地說明清代有多少藏書家,著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清代藏書家遍布南北各地。宋以前北方藏書發達,宋元時南方藏書發展迅速,到明代時藏書家遍布各地。清代的情況如清中期藏書家孫慶增就說:“大抵收藏書籍之家,惟吳中蘇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寧、紹最多。金陵、新安、寧國、安慶及河南、北直、山東、閩中、山西、關中、江西、湖廣、蜀中亦不少藏書之家。”②藏書家多,藏書的品種和數量則遠比前代為多,且不僅有收藏繁富的所謂收藏家,也有邊收藏典籍邊編輯出版圖書的出版家。還出現了以收集前代文獻為職志,或專門收集專題文獻的藏書家。清初曹溶、錢謙益、朱彝尊等對明代文集的收集是很有特色的,顧嗣立對金元人文集的收集亦為眾人稱贊。晚清出現的四大藏書家,對文集興趣頗高。藏書家對文學發展的影響是直接的、巨大的。一方面,藏書家積累、繼承大量的歷代文學典籍,傳承和發展了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特別是當官府藏書歷經戰亂、水火的浩劫,藏書散失和損毀,文學典籍必賴私家藏書的傳承。另方面,文學的傳播,作為封建社會來說,主要靠抄寫和印制,作為出版事業中有著特殊地位的私人藏書家,往往擔負著匯集整理前代人著作,出版和傳播當代人著作的重要任務。這樣,藏書和出版互為支持,形成了清代文化事業的顯著特色。清代文學的發展,出版業的繁榮和藏書家的興盛,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這是明顯的事實。
注釋
① 包括雕版印書、活字印書和近代印刷技術出版的書籍,等等。① 參見王紹曾《清史稿藝文志拾遺·集部》,中華書局2000年版。② 孫慶增《藏書記要·鑒別》,載《澹生堂藏書約·藏書記要》,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上一篇:宋代文學與社會文化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