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上古神話與中原文化
上古中國的地域文化呈現出 “一個中心,四方邊緣” 的格局。盡管遠古文化多中心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毋庸置疑的是,黃河中下游即中原地區是中國文化重要發祥地的觀點仍然是難以撼動的。中原文化無疑是上古中國版圖上的強勢文化。由中原文化的強勁實力產生的向心力,使得上古中國的文化場呈眾星拱月之勢。這一點,從上古神話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證。
談到神話,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有這樣的經典論斷:“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想象”是其中的關鍵詞,對這個字眼的解讀直接影響著對神話意義的理解。烏丙安先生在《簡論神話系統》一文中指出:這里的“想象”不僅具有幻想性的藝術特征,而且具有宇宙觀和認識論的特征,即神話是人類最早的系統思想②。中國的上古神話亦可作如是觀。所以,上古神話是想象力放縱的原野,更是理性和智慧的表征。既然如此,那么一個地域上古神話繁榮與否就可以反映出該地域文化的強弱,反映出該地域文化在大的文化格局中的地位高低。我們可以用這種內在聯系來考察上古神話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中原地區的上古神話被有的學者稱為“東方文明的曙光”③,“中原是我國古典神話產生和流傳的典型地區之一”①。中原地區歷史文化起源早,就目前了解的情況,舉凡見諸歷史典籍的上古著名神話在中原地區都有流傳。
何新在《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太陽神崇拜》一書中概括出人類各民族史前神話系統的兩型四種原始母題。我們不妨把中原地區上古神話與之比對,從中可以看出中原神話是怎樣充實而全面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強勢特征的。
第一類型:天地開辟神話
第一種:解釋大宇宙起源:中原神話如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等。
第二種:解釋天地之間各種自然現象起源:中原神話如盤古肢體化生、夸父逐日、羿與嫦娥、大禹治水、女媧蘆灰止淫水、女媧育萬物等。
第二類型:各民族和各種文明起源的傳說
第一種:解釋人類及本族始祖起源:中原神話如女媧捏土造人、女媧與兄(弟)滾磨成親、盤古兄妹婚等。
第二種:解釋人類文明(風俗、倫理、器用、技術):中原神話如黃帝的諸多發明、神農氏與農業、商伯盜火、商湯祈雨等。
可以看出,中原地區的上古神話可謂多姿多彩,同一母題下有不同的神話形象,不同的神話形象反映著相同的母題。其中女媧和盤古神話最為引人注目,這兩者的功業集中于宇宙起源和人類自身蕃息這樣重大的母題上。天地混沌,人類就無法誕育;綿延人類的倫理制度不確立,人類自身就會停滯不前。這兩個神話形象的聰明才智,恰似兩股巨大的合力撐起了中原文化,使之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有比較才有鑒別,把中原神話與其他四方神話做一簡單比較,可以看到以下一些差異。
第一,題材上的差異。就原始母題覆蓋的廣度而言,四方神話不及中原神話;就神話反映的時間之古近和事類之博狹而言,中原神話從宇宙洪荒、人類起源談起,直到社會倫理、組織結構、日常器用、生存技術等。而四方神話則時間較近,神異之事物和人物是其記載的主體。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西北犬戎說:“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尸……有犬戎國。有神,人面獸身,名曰犬戎。”
第二,神話形象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盤古、女媧的遺址遍布中原大地,他們是人類的尊神、始祖、創世英雄,而其他四方神話中幾無如此至尊之神,而且不少都是中原之神的派生神或變形神。如《海內經》記南方苗族祖神:“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山海經·中次十二經》云:“洞庭之山……帝(按,即堯)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鳥。”
第三,從影響的廣度說,中原神話中的形象可以縱橫天下,而四方神話中的形象則沒有如此自由。如前所述四方有若干神即由中原之神派生或變形而來,盤古女媧同樣也會出現在四方神話中;而四方地域之神則往往局于一隅。這是其一。其二,在四方神話中有不少都是與某一部落或民族的神話聯系在一起,記人述異往往不出部落或民族的域限。造成如此差異的原因不外乎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懸殊。四方地域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生存條件有限,而且社會組織結構相對落后,屬于后進地區。大量的奔波勞碌制約了四方先民的智慧提升,尤其制約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對自身的關注,而想像力的匱乏和對自我本源認識的茫然就導致了神話中重大原始母題的不足。相比之下,中原廣闊的腹地、相對優越的自然條件則為先民創造智慧人生擴張想象世界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和閑暇,從而形成了地域文化發展的良性循環,促成了上古神話和中原地域文化的互動共榮。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113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② 參見苑利 《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第247—25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③ 參見張振犁、陳江風《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① 參見張振犁《中原神話流變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小說·“傳奇”釋義
下一篇:金代文學與其“國朝文派”的整體性內涵·從“借才異代”到“國朝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