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內容·清代駢文辭賦·清代駢文·清代駢文興盛的原因
關于清代駢文的繁榮原因,前人作過一些分析,見仁見智,但仍有未盡者。清代駢文的復興是駢文史上的回光返照,是最后的輝煌。考察清代駢文繁榮的原因不能只尋找某一個方面,它是各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的興盛既有其文學自身發展變遷的歷史原因,也有時代社會政治各種因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這些因素主要如下。
1.清代的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
清王朝在267年的統治中,前期和中期曾是歷史上比較強盛的時期。特別是滿漢民族經過沖突達到交融之后,康、雍、乾三朝創造了封建社會的盛世。疆域版圖擴大,國力日益強盛,經濟不斷繁榮。這種強盛的政治經濟背景有益于產生對駢文的審美情趣。而作為少數民族在全中國的統治,清王朝采取了嚴厲的文化專制政策,大興文字獄,動輒革職,甚或棄市,株連九族,這使得文人在寫作時噤若寒蟬,謹慎異常,恰如龔自珍在《詠史》詩中所說的“避席畏聞文字獄”。這樣,駢文這一重辭采、典故的文體成了文人逃避社會現實的工具。清代的科舉制度以程朱理學和八股文為考試內容,八股文是步入仕途的敲門磚,所以,讀書人從小就受其濡染。而八股文就其文體形式來說與駢文關系十分密切,它多以駢偶成篇。這樣,經過八股文訓練的文士們也對駢文的寫作技巧了然于心。他們登第入仕后,便棄八股文而存駢文,轉而寫作駢文,借以抒情言志。可以說,八股文取士客觀上促進了駢文的繁榮。
2.清代學術文化氛圍——重實證的乾嘉考據學派的影響
由于清代大興文化專制的高壓政策,文字獄的數量和慘烈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就使得文人為逃避文禍而遠離社會現實,鉆入故紙堆里,以此來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展示滿腹的才華。這樣到乾嘉時期,考據之學就大興起來。甚至考據之風流行,成為一時風尚,“稍為時髦一點的闊官乃至富商大賈,都要‘附庸風雅’,跟著這些大學者學幾句考證的內行話”①。正是這種強調學有出處的征實風尚,造就了以小學為特征的乾嘉學派。由于征實的時代氛圍的熏陶,人們比較注意對扎實的學問功夫的培養,因而形成了對注重文字功夫和典故積累的駢文的審美愛好。這就為側重于使事用典、講究聲韻對偶、追求文辭華美的駢文帶來了發展繁榮的契機。對乾嘉學派的影響不能僅看有多少學者寫了多少駢文,用典是多是少,而要看到它推動了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的形成,有助于培養人們對純文學的駢文的審美追求。
3.清人打通駢散的觀念和對駢偶的愛好
清人的文學觀念比較傾向于中庸,不偏廢駢散,而是溝通駢散。六朝時期重駢唯駢,駢中無散,而失于壅滯。除韓柳歐蘇等大家外,唐宋以來古文家多視駢文為古文的反動,所以散文體流動有余而文采不足。清人則在爭論中形成了駢散融合的觀念。袁枚在《胡稚威駢體文序》中為駢文正名:“駢體者,修詞之尤工者也。六經濫觴,漢魏延其緒,六朝暢其流。論者先散行后駢體,似亦尊乾卑坤之義。”在《答友人論文第二書》中剖析了“散文多適用,駢體多無用”的謬見,指出:“夫物相雜謂之文。布帛菽粟,文也;珠玉錦繡,亦文也;其他濃云震雷,奇木怪石,皆文也。”這種駢散相融的觀念在清代已經形成共識。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兆洛和劉開。李兆洛通過編撰《駢體文鈔》將駢散同源、駢散相通的觀念普及開來。他在序中明確作了闡述:“天地之道,陰陽而已。奇偶也,方圓也,皆是也。陰陽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離,方圓必相為用。道奇而物偶,神奇而識偶。”在這種共識下,連桐城派的后學們也改變了意見,最典型的是早年受業于桐城派宗師姚鼐的劉開。他《與王子卿太守論駢體書》 這篇駢文文論名著中說:“夫文辭一術,體雖百變,道本同源。經緯錯以成文,玄黃合而為采。故駢之與散,并派而爭流,殊途而合轍……故駢中無散,則氣壅而難疏;散中無駢,則辭孤而易瘠;兩者但可相成,不能偏廢。”正是這種不偏廢駢散,不把駢散對立起來,而是溝通駢散的觀念,使得清人在駢散中沒有艱難的選擇,而是游刃有余地在駢散中游弋。這樣清代駢文的發展就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文化基礎。
4.駢散消長輪回的發展大勢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一直在文質互變的消長輪回中進行。先秦時期是駢散未分時期,駢偶以片段的形式夾雜在散文中,對加強文章的語氣和節奏起了重要作用。秦漢時期是駢散初分的時期,駢偶句子的運用已漸漸變為自覺,文章中的駢句逐漸多了起來。魏晉時期,駢偶已從一種修辭手段變為獨立的文體樣式,成為人們對語言形式美的自覺追求。南北朝時期,這種追求成為時尚,駢文因此成為時代的寵兒,幾乎是當時人們寫作的唯一文體選擇。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初唐。盛唐之后,才悄悄發生了改變。到中唐,經過韓、柳等人的努力,散體取代駢體成為文壇的主流。而到了晚唐,駢文又回流,直到五代及宋初。宋代經過歐、蘇等人努力,散體又得以成為文壇主導,這種格局直至明代。明末開始的詩文復古潮流直接導衍了清代駢文的復興。明末士人結社成為風氣,起初“結社會文,止為經生應舉”①,以復社為代表的群體是崇尚六朝的復古派。其代表人物張溥、陳子龍分別在理論和創作導向上對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及其《題辭》對恢復六朝駢文的地位、樹立創作的范式起了重要作用。而陳子龍則以雄渾高華的駢文創作實踐為人們導航。清初的駢文與他們都或多或少有承繼關系。這樣,到了清代,駢文又得以繁榮。在中國文章史的審美變遷中,駢散就是交替輪回進行的。清代駢文的繁榮是中國散文史發展歷程中文質互變的審美變化規律的反映。
注釋
①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24頁,中華書局1936年版。① 吳偉業《梅村家藏稿·復社紀事》,宣統三年董氏誦芬室刊本。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駢文辭賦·清代辭賦·清代辭賦的主要作家及其成就
下一篇:清代文學·清代駢文辭賦·清代駢文·清代駢文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