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國民俗·相術
相術是脫胎于占卜的一種術數。它通過對人的面貌、聲音、氣色等的觀察分析,來預言人的吉兇休咎。殷周時期的占 卜大都用于征戰、農事等集體性的大事上,用于個人的占卜很少。到春秋時,占卜發展成通過人的相貌推斷人的才華與賢愚,這時,相術便從占卜中獨立出來了。看相,從先秦起就有專門的稱呼,叫相人?!盾髯印し窍唷分姓f:“相人,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边@說明相人產生在戰國以后,遠比占 卜要晚?!蹲髠?· 文公元年》有內史叔服相人的記載:“王使內史叔服來會葬。公孫敖聞其能相人也,見其二子焉?!笔宸娖涠雍笳f:谷可以祭祀供養您,難可以安葬您,谷的下巴頦豐滿,后嗣必然在魯國昌大。下巴豐滿則富貴昌達也許自此成為相術的千年古訓了?!犊鬃尤洝ど匍e篇》中載有“堯取人以狀,舜取人以色,文王取人以度”。雖然不能確定遠古時代就有了相人術,但至少可以證明,孔子時代已有了相術的概念,而且,相術是以相人開始的。只是,這時的相人一般用于對人的才能與賢愚的推測,尚無詳備的相術理論。戰國末,產生了四大相術家,即荀子提到的“許負、唐舉、鄧通、條侯?!睋妒酚洝ぶ懿兰摇方榻B,許負是個善相術的老婦,河內溫地人,活至漢初,被漢高祖劉邦封為鳴雌亭侯。她的相術沒有流傳下來,但在敦煌古籍中卻出現了托名許負撰寫的《相書》。敦煌寫本伯三五八九、伯二五七二、伯二七九七諸原本題漢許負撰《相書》?!稘h書·藝文志》記有《相書》24卷,《隋書·經籍志》載《相書》46卷。這些古籍都散佚不存,只有敦煌唐代人撰寫的《相書》保存下來。
漢代相術基本上具備了理論雛形。從《史記·趙世家》描寫白起的一段話,可以窺見一二:“白起小頭而銳上,斷敢行也;童(即瞳)子黑白分明,見事明也;視瞻不轉,執志強也”。這種將人的外貌特征與人的命運相聯的模式已經出現。漢代已經有了專為貴族看相的“相工”。這些相工與其對象的交流與溝通,促使相人術的理論模式得以不斷發展。《史記》卷九十六《張丞相列傳》云:“韋賢至大鴻臚,有相工相之,當至丞相。賢有男四人,又使相之,至第二子玄成曰:‘此子貴,亦當為丞相?!t曰:‘我若為丞相,有長子在,是安得為之。’賢后竟為丞相,既死而長子有罪,乃立玄成,史學家司馬遷不自覺地沿用了先秦的相人術,后世一些史學家遂起而效之?!稏|觀漢記》記載了相工萊通相孝順梁皇后之事:梁皇后永建三年選入宮掖,相士萊通見后,十分吃驚,再拜賀曰:“此所謂日角偃月,相之極貴,臣所未嘗見也?!睂ο嗳诵g神奇效果的宣揚,形成一種穿鑿附會的風氣,自司馬遷《史記》以后,有關相術的傳說故事書籍遠遠超過相術理論的數量,并且越傳越神秘,使相術的理性因素完全湮沒在云山霧罩的傳奇中。唯一能體現相術理性特征的是醫家的望診相法?!稘h書·藝文志》載有《黃帝內經》12篇。顯示了中醫相術的理性優勢。一般的相術,無不先按一定人為的假設規律,去推演人身命運規律之結果,未必有什么必然聯系。如果有說中的,也只是偶然的巧合,沒有規律性可言。而中醫相術,它的學理、立論皆基于人體自身。立足于人體自身之臟腑氣血,肌膚百骸,行止好惡,諸般習性。諸如血氣虛者,毛發不華,性急善怒,好惹災禍,誠必然之因引必然之果。《靈樞·五閱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薄肮?,管也。”陸錦川在《中醫望診相法》中分析:“岐黃相法,重在五內,臟腑氣血,情志好惡,皆欲內外應合。故曰:‘有諸內必有諸外’,而有諸外,又必有諸內者也,內外相應,外以察形態,內以窺臟腑,則吉兇壽夭,禍福休咎,自無逃遁。相士徒重外骸,妄加附會穿鑿,是以失諸相道之本矣?!敝嗅t相術的相面,認為人的外部形狀與人的內臟有必然聯系,比如“肝開竅于目”,“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面部的各個部位都與人體的內臟有關,而人的壽夭則是由人的形、氣、骨、肉、皮的協調關系所決定的。“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敝嗅t相術極少涉及禍福、善惡等一般相術感興趣的問題,更多地涉及的是望診相病。沿著《黃帝內經》這條線,中醫相術在后世越來越重視醫理,遠離了對人的榮華富貴的預測。東漢看相已重相骨。王充《論衡·骨相》載:“案骨節之法,察皮膚之理,以審人之性命。”
魏晉南北朝時期,頗為強調相形。魏國王朗《相論》曰:“然仲尼之門,童冠之舉,不言相形之事,抑者亦難據故也。”曹植《相論》云:“世人固有身瘠而志立,體小而名高者,于圣則否,是以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參漏,文王四乳,然則世亦有四乳者,此則駑馬一毛似驥耳?!闭J為上述四位圣人都有異于常人之處,所以為富貴相。六朝時期還出現了《相經》,雖已散失,但從南朝梁陶弘景、劉孝標為《相經》作的序言,卻可以透露當時相術理論的面貌。陶序云:“相者,蓋性命之著乎形骨,吉兇之表乎氣貌,亦猶事先謀而后動,心先動而后應,表里相感,莫知所以。然且富貴壽夭,各值其數?!碧帐险J為人的命運、吉兇都可以通過人的形骨氣貌這些外在的東西表現出來。劉序則對此作了具體闡述:“夫命之與相,猶聲之與響,聲動乎幾,響窮乎應。雖壽夭參差,賢愚不一,其間大較可得聞矣。若乃生而神睿,弱而能言,八彩光眉,四瞳麗目,斯實天姿之特達,圣人之符表。洎乎日角月偃之奇,龍棲虎踞之美,地靜鎮于城廛,天關運于掌策,金槌玉枕,磊落相望,伏犀起蓋,隱轔交映,井宅既兼,食匱已實,抑亦帝王卿相之明效也。及其深目長頸,頹顏蹙齃,蛇行鷙立,咮喙鳥咮,筋不束體,血不華色,手無春荑之柔,發有寒蓬之悴,或先吉而后兇,或少長乎窮乏,不其悲歟?!边@與王充《論衡·命義》篇中論述的三命的道理相同。即天資好的,不假操行,福吉自至;天資中等的,靠個人努力也可得福;天資差的,所有的個人努力都會適得其反,命中注定沒福。
隋唐之際,出了一個大相術家袁天綱。他是益州(四川成都)人,朝廷官吏。在隋代至唐初,他的相面已很重視“龍睛鳳頸”,《太平廣記》卷七十六引《感定錄》云:“唐則天之在 褓也,益州人袁天綱能相,士彟令相妻楊氏。天綱曰:‘夫人當生貴子?!吮M召其子相之,謂元慶、元爽曰:‘可至刺史,終亦屯否。’見韓國夫人曰:‘此女大貴,不利其夫?!瘎t天時在懷抱,衣男子衣服,乳母抱至,天綱舉目一視,大驚曰:‘龍睛鳳頸,貴之極也。若是女,當為天下主?!碧拼匾南嘈g書當屬敦煌本《相書》。它全面地展示了無名相術家對人體的紋路、黑痣、器官等的奇妙的想象力。敦煌《相書》9卷35篇,概括了人體從頭到腳的全部?!断鄷方栌昧酥嗅t之名,如六府,中醫指胃、大腸、小腸、三焦(食道)、膀胱、膽,而《相書》之六府指“額為一府,左頰為二府,右頰為三府,頭為四府,顴為五府,骨為六府?!辈捎昧酥嗅t六府之名,內容卻與中醫無關。其“相色”部分,有的地方與中醫相吻合。如“耳門發黃色,必有喜事至;不三日聞,即五日必聞。”在中醫看來,耳門發黃色,即為人健康之標志?!夺t學心語》認為“耳者,腎之竅。察耳之枯潤,知腎之強弱。故耳輪紅潤者生,枯槁者難治。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焦如炭色者,皆為腎敗”。敦煌《相書》相男女生殖器,相婦人背上的痣,相人體各處的毫毛,可以說相術發展到唐朝已經極盡精細了。它的內容也從服務于少數人的升官發財,又添了求子求女、求賢夫賢婦、求田地等,說明相術已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敦煌《相書》的發現,標志相術已經達到了成熟。
宋代是相術的鼎盛期,其標志就是相術著作《麻衣相法》的出現和相術在朝野的廣為流行。麻衣道士是傳說中的一個威望極高的神秘人物。據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推測,該書作者為宋代陳摶。這部相書講的全是相人術。它以人的形體、面貌、聲音、骨骼等外在特征為觀察評析的對象,將它們同人的吉兇、壽夭、窮達等聯系起來,確定了與之相對應的各種意義。自此,相術有史以來,就某種外形特征與某種命運關系的諸多說法,得到了明確、系統與規范化。全書共分4卷,卷一概述了人體各部位對應的東西;卷二是相面法,將人的面部分作頭、額、眉、目、鼻、口、唇、人中、舌、齒、耳若干部分,分述每一部分與人生命運的聯系;卷三是對人體各部位在相術中作用的分析,以及如何通過手足看人生命運的吉兇貴賤;卷四論氣色與人生命運的關系。這部晦澀難懂,詰屈聱牙的相術著作,被后世奉若經典,視若神明。與此書相近時期產生的另一部相書著作是《太清神鑒》,共6卷。紀昀認為《太清神鑒》是托王樸之名之作。明代又出現了袁珙作的《柳莊相法》。袁珙字廷玉,一生游歷,在普陀珞珈山與一位異僧學相術。袁珙天資聰慧,領悟極快。后來他就用所學之術為人推斷吉兇、禍福,他只聽聲、觀其貌便可推斷吉兇,名聲遠揚。因他自號柳莊居士,后人稱其相法為《柳莊相法》。相術在宋代達到鼎盛并在以后各代深入民間,與《麻衣相法》、《太清神鑒》、《柳莊相法》這三部書的流傳有很大關系。
古代相術最初只是粗略的相面,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了相聲、相形、相骨等用以預測人事吉兇種類繁多的相術。南北朝前就產生了相骨,如東漢相士為班超相骨時,說他:“燕頷虎頭,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中國古代相骨的相士多是一些盲人。骨法可以用手揣摸,故盲人也可以當相士。當然,相骨并不是盲人的專利。唐代張冏藏善相骨,但卻不是盲人。相聲也是相士們常用的相人之法?!短綇V記》卷一五三載胡蘆生為李藩相聲之事即其例。胡蘆生聞其聲便知貴人來。用聲音推測人的命運,玄而又玄。相色,至少唐代以前就有。敦煌民間《相書》有對黃、黑、白、青、赤五種顏色的相色記載,詳述了鼻、眼、眉、耳門、額頭等處出現上述五種顏色時人的命運吉兇。相氣,傳說相術大師袁天綱就能用相氣預測人的貴賤壽夭。相術的種類還有相手紋、足紋,認為有字者貴,男有黑痣者貴,女有黑痣者兇。
相術與堪輿、算命、風水等數術活動一樣,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由于文人的參與,相術結集成書,得以更加廣泛流傳,從而成為構成中國文化神秘色彩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傳統文化·兵家韜略·用兵韜略
下一篇:傳統文化·雕塑造像·石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