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鶯鶯傳
唐代傳奇小說名篇。又名《會真記》。最早載《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雜傳記類。作者元稹。小說寫唐貞元中,風流才子張生,游于蒲州,在普教寺遇崔氏一家,蒲州軍士大行搶掠,張生借朋友之力,庇護了崔氏母女。崔母出于感激,設宴款待張生,席間,張生見鶯鶯花容月貌,十分傾心,便托紅娘暗地傳遞情詩,幾經曲折,兩人終于私下結合。不久張生赴京應試,滯留長安,鶯鶯鴻雁傳情,表達自己堅貞不渝的情感,但張生最終還是拋棄了鶯鶯,娶了別人,鶯鶯也另嫁他人。小說結尾寫張生路過崔家,請求以兄妹身份相見,遭到鶯鶯堅決拒絕。這篇小說的思想較為復雜,一方面,作者肯定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大膽相愛的舉動;但另一方面又對張生“始亂終棄”表示了極大的贊同,并把它歸于“善補過”之原因。小說這種結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思想主題,但它的產生也有著合理性,如陳寅恪所說:“舍棄寒門,而別婚高門,當日社會所公認之正當行為也。”所以“始亂終棄”有其悲劇的必然性,不能完全歸咎于張生的“文人無行”。
這篇小說在藝術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人物刻畫有血有肉,飽滿動人,張生溫文爾雅,才情橫溢,鶯鶯端莊秀麗,嫻靜溫順。特別是鶯鶯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一個自幼受封建禮教熏陶的大家閨秀在愛情面前的軟弱和矛盾心理,展現了其性格的復雜性,真實可信。小說情節曲折,故事生動,文筆優美,具有強烈的抒情意味。由于鶯鶯形象所賦予的社會文化內涵,該篇小說流傳極為廣泛,在問世的一千年中,這一題材出現在小說、詩歌、說唱、戲劇等不同的文學形式中,不斷地被改編加工,種類之多,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的,其中較著名的篇章有宋代趙令時鼓子詞《商調蝶戀花》、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后者在董解元諸宮調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
上一篇:書法楹聯·莫是龍行書軸
下一篇:建筑技藝·營造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