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第一子》
【本書體例】
宋梧剛著。6回,2萬7千字。收入北岳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版《武林奇杰傳》。
清道光年間,在貴州黎平縣城的集場上,一個人販子居然膽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以賣豬崽子為名販賣人口。一天真少年信以為真,打開麻袋一看,竟是被脫得精光的女娃子,不覺義憤填膺。在痛斥了人販子的惡行之后,他立誓出外訪師,學得武藝,鏟除不平。
這少年叫胡哥。他回到家中求媽媽贖出了那被賣的少女翠翠,便告別親人,尋師去了。
來到湖南黔城,他遇到一對打把式賣藝的父女,以其驚人的功夫,搏得看客們的齊聲喝彩,不覺心向往之。他拜賣藝老漢為師,學了一些套路,并與老漢的女兒掌珠產生了甜蜜的愛情。
但是胡哥并不滿足于自己學得的這些微學末技,他想另投明師,卻又不忍傷了掌珠妹子的深情。最后,他做通了掌珠的工作,又過起了游學訪師的生活。在湘西,他還曾拜過一個中年漢子為師,學其踢樁、拔釘等硬功,但他又不滿于只這樣翻來覆去地重復,結果又為師父誤解,被趕了出來。在一個無名集鎮上,他得到一個卜卦算命老人的熱心指點,來到了千里之遙的天門山,尋找一位鶴發童顏的老道。
到了八景宮,不巧老道不在,他便自行上山相候。他的誠心感動了道人,慷允收其為徒。從此,他跟隨老道習藝,先學華佗五禽戲,練熟之后,又習內家七十二象形拳,兼之久臥木樁床等的訓練。五年之后,練得胸寬體壯、生龍活虎。道長準其下山,并贈以“天門第一子”之名。
胡氏下山之后,來到晃縣。住店時,因報名胡一子被一彪形漢子調笑。他反唇相譏,虧得旁人勸住。第二天,此地設擂,第一個出臺的竟是昨日調笑他的人,他馬上沖上臺去,將此人擊敗,并以象形拳連敗對方十二人,頓時鎮住對方。這些人對他的神技五體投地地佩服,拜其為師,隨其同回黎平。
此時,當年救過他的賣藝老漢已死,掌珠照料他的母親。二人終于成婚,徒眾贈以一金色橫匾“天門第一子”。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日子一長,他難免耽擱一些練功時日。
一日,他聽到一聲嘆惜,見是個瘦小老僧。他以為橫匾惹氣老者,便把“第”字抹去,懇請老僧賜教。老僧在此住一月之后,才露真功,答應授其密技。原來這老僧是南少林的著名人物,為覺遠上人的得意弟子,法號一貫禪師。因聞胡氏向學志堅,才來錦上添花。從此,老僧精講武學,闡釋禪理,嚴傳絕技,勖勉不輟,尤其是將自己的畢業絕學一指禪,盡授于斯。八年之后,為考較愛徒功夫、老僧帶胡氏來到湘黔邊界,準備實戰迎敵。恰遇一伙匪徒劫后經過,胡一子沉著應敵,力挫群雄,制服眾人,又嚴懲了為首的惡棍——也就是當年的人販子?;仡^一看師父已經無影無蹤了?;氐郊抑?,掌珠告訴他,師父已經走了,并說他武功已成,可以保家護民了。臨行,師父又贈以“一指”之名。于是,胡氏從此便成了“天下第一指”,名傳天下。
這篇小說描述了“天門第一子”的成長道路,發人深思。作者宋梧剛的創作,多從民間傳說與史籍記載中,以真人真事作為創作的素材與模特,略加穿鑿,敷衍成篇,因此,他的作品多有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特色。本篇也是如此。
一個天真的少年,因為不滿于人販子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買賣人口,故而立志訪師學藝,鏟除不平,這種沖動,對于大多數的熱血青年來說,都是可能產生的,較有普遍意義。作者把這樣的一種情緒典型化,寫成小說,首先無疑是對那種分明的愛憎和嫉惡如仇的品德的由衷褒揚。但是,作者并不把認識停留在這樣一個點上,他不但激勵那種動機,而且他也還把目的定在這動機的實現之上。他以大量的篇幅敘寫了那少年歷盡艱辛、多經曲折而最終藝成而返的經歷。挫折坎坷的磨礪,是一個人走向成才之路的階梯;只有經過千錘百練,人才能最后走向成熟,這是小說作者為我們揭示出的第一個道理。
此外,小說的后半部還寫到了胡一子不以藝自恃,虛心求教,最后終于爐火純青,獲得保家護民的真才實學的故事。這又于勤學苦練之上,另加上一通謙虛向上,永不自滿的說教。這是作者想要告誡我們的另外一條道理。
這篇小說藝術上嫌粗,敘述平談、少光彩與趣味,結構松散,無核心的沖突與高潮的起伏等等,倘能工于構思和琢磨,則能更加吸引讀者。
上一篇:《天罡地煞劍》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天馬霜衣》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