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八卷。清翁方綱撰。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又號蘇齋。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典江西、湖北、順天鄉試,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官至內閣學士。別有《復初齋詩集》、《復初齋文集》等。
《石洲詩話》前五卷以朝代為序,分人評述唐、宋、金、元詩,是對創作的評論;后三卷依次評述王士禛、王士祿論杜之語及元好問、王士禛《論詩絕句》,屬于評論的評論。
翁方綱倡導“肌理說”。“肌理”一詞源于杜甫《麗人行》“肌理細膩骨肉勻”。翁氏取譬詩歌,核心論旨在“理”和“學”二端。《石洲詩話》便是一部運用“肌理說”原則于具體分析的評論集。《詩話》認為,“唐詩妙境在虛處,宋詩妙境在實處”(卷四),因為“宋人之學,全在研理日精、觀書日富,因而論事日密”(卷四),所謂研理精觀書富的特點,最合崇學尚理的“肌理說”性格,故而《詩話》所矚目者,主要在于宋詩。首先,揭橥宋詩“實非唐人所能囿也”的總體特性和“所以不蹈襲唐人也”的根本原因。《詩話》認為,談理細密,刻抉入里的風致,已經逸出唐人牢籠,而此“宋人精詣”,“皆從各自讀書學古中來”(卷四)。其次,通過蘇(軾),黃(庭堅)比較,闡述黃庭堅為宋詩代表作家的觀點。再次,以宗宋本位論列唐詩,多推重與宋詩命脈直接關聯者。總之,如果說“肌理說”為清代宋詩派提供了理論,那么《石洲詩話》就是鼓揚聲氣的有力助推。此外,《詩話》采用了分代分人、逐首逐句的評論方式,頗多抉微精見,也較有系統性。翁方綱是王士禛的再傳弟子,故常曲為掩飾其為“神韻說”糾弊的真實意向,這在《詩話》中也多有反映。但是,諸如不滿王士禛以“神韻說”衡度白居易,“但取其一二小詩”(卷二)的記述,也不乏見。因而當他指點學詩之途時,竟不取法王士禛而主張從朱彝尊:“然則二先生之路,今當奚從?……由竹垞之路為穩實耳。”(卷四)它代表了一大部分樸學者的詩學觀。
《石洲詩話》原為五卷,系翁方綱“巡試諸郡”、“視學粵東”時“與學侶論詩所條記也”,“草稿久已失去,葉云素農部,忽于都中書肆購得之,持歸求先生作跋。先生因命人鈔存,又增《評杜》一卷,及附說元遺山、王漁洋《論詩絕句》兩卷,共成八卷”(張維屏《跋》)。嘉慶二十年(1815)始刻于廣州。有《蘇齋叢書》本,《粵雅堂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校點本(陳邇冬校點),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詩話續編》本等。
上一篇:隨園詩話
下一篇:北江詩話